中國政改應先鏟除部門保護主義
2007-01-04 10:44:3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當局部署今年大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和溫家寶分別從不同角度,大談官員幹部素質和行政體制存在的問題,其中溫家寶的講話,從10個方面剖析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相當部分,與行政體制的問題相聯繫。正如胡錦濤提出了「加強學習」的提升官員幹部素質的要求,溫家寶則提出「完善行政體制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號召。今年部門機關中,將展開「完善體制,提高素質」的活動。問題是新1輪行政體制改革應從何入手?
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以來有地方和中央摩擦的問題,也叫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在這個問題未能化解之際,近年部門利益化的問題開始浮現和為害於民、為害於政。中國的部門利益、部門保護問題,在過去1年十分突出,民間的批評甚至譴責也十分尖銳。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部門收入的問題,以及由之表現出來的部門利益化問題。
中國大大小小的部門,在行政審批和行政執法制度之下,或多或少都有行政性事業收費。有學者估算,僅工商、質量監督、城管、交通、消防等政府部門的收費,1年就達到9300多億元人民幣。不僅部門收費規模龐大,收費機構也日漸擴張,有的城市收費部門多達30個。
部門收入問題,在2006年出現了惡化、公開化的走勢,其中被稱為「部門吵架,民眾買單」的事件,就是文化部、版權局為收取KTV、卡拉OK點唱費的爭議。兩大部門各行其事,都要出台收費規定,其背後則是部門權力和部門下掛機構的收益之爭。
點唱版權之爭雖公開爭持,鬧得滿城風雨,收取的費用導致的部門利益也還有限,更多的部門之爭,更大的利益保護,還表現在燃油價格的制定、藥品的定價、教育的收費、城市水價、土地出讓等方面,分佈在不同的領域,涉及不同的部門,但件件都與民眾利益相關。
在部門利益擴張之下,不少長期推動的改革,不是年年擱淺,就是舉步維艱,如養路費改為燃油稅的「費改稅」,如內外資所得稅的統一,如醫療體制改革等等。又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部門不僅有行政權,還有立法主導權,法律草案仍多由部門提交,不是導致部門利益的「法定化」,就是令立法擱淺。
部門行政性收費規模龐大和收費機構眾多,但收入絕大多數未納入財政預算,成為「預算外資金」,不受社會監管,由之導致3方面的危害:1是導致「小金庫」的出現,集團式貪腐的出現;2是導致政府運營成本的增加,財政壓力加大;3是危害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並將負擔轉嫁給民眾。
部門利益化問題,來源於體制的痼疾,目前各級黨政機構仍佔有大量公共資源支配權,公共部門失去公共性質,又沒有明確的權力限制和權力監督,從中央部委的決策部門,到地方政府的執行部門,均以「黨和國家」的利益,褫奪民眾的利益,換取而為部門的利益。如此一來,或個別部門獨吞利益,或多部門瓜分利益。
胡溫領導層有意在「科學發展觀」的大旗下,部署於今年力推行政體制改革,1方面是為回應民間強烈的呼聲,呼應關注民生及「和諧社會」的建立;另1方面也有意在「強地方弱中央」之後,不再出現「強部門弱中央」的政令不彰。
中共16大推行行政體制改革以來,雖在行政審批的清理方面,有所進展,但部門利益化愈演愈烈。中央對地方保護主義的收治,採用了限權、收財、督查的連環招術,下1步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套用這些辦法顯然不足,還需「綜合治理」。
具體來說,要有3個脫鉤,即部門與經濟利益脫鉤,部門與立法主導權脫鉤,部門決策權與執法權脫鉤。當然,要從根本上克服部門利益化之弊,還需要超脫行政體制改革之外的改革,還得寄望政治民主、權力均衡大體制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