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以民俗方式推動「醉不上道」收效

2007-01-09 15:00: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國家道路安全中心日前聲明,泰國新年期間所實施的「反酒醉駕車運動」顯然收到了效果,道路交通死亡人數和去年同期相比,減低了14%。新年來臨,原本是歡欣時期,假長而沒有工作壓力,且荷包中多少不乏金錢。於是聚會狂歡、飲酒作樂,無所不有,酒後席散,駕車離去,便成常態。但醉後駕車,意識多半不清,肇事比率當然會增高。

國家道路安全中心有鑑於此,乃於事先規劃好反酒駕運動,並貫徹實施,終而減少了無謂死傷,挽回不少可能造成的悲劇,是善事一樁;從另一角度看,則屬「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典型。如政府和民間都能秉持此箴言辦事,效率必得以強化,社會付出的代價可告減輕。

國家道路安全中心聲明說,從去(2006)年12月28-30日期間,該中心在若干重要地點採取以「民俗方式」,推行反醉酒駕車,要求飲酒後莫上路。結果在短短期間還是喪失了179條人命,有2131人受傷。若和前(2005)年同期相比較,當時死掉了208人,傷了2353人,免於枉死者約14%。

對比下的數字,當然難以令求全者滿意,但以泰國幅員之廣大、駕車人醉後上道稀鬆平常的習慣,能救回這些死傷,也能算得是有了進步,道路安全管理終採取了有效的行動。

所謂以「民俗方式」推行反醉上路,是在2006年12月一整月,警方和政府選派人員,穿著傳統泰國死神所穿的紅沙龍。在機動車輛行駛的道路上若干重點,遞送小心駕駛、醉莫上路的傳單,遂行勸導。相信道路安全中心採取這種「鬼花招」決策之前,曾經考慮過這樣做是否合適的問題,必也多方面思考,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勸導小心駕駛可收到效果的問題。

最後使用「鬼花招」,也許是不得已的辦法,姑且一試,但卻有一丁點成效,真是用心良苦。無論如何,宣導政令、預防災害,做總比不做好,與其眼看著道路上1個接著1個枉死於醉駕,束手無策,用「鬼花招」試試,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也宜予鼓勵。

見識過泰國機動車輛使用道路的人,想必有不可思議的震撼,開車上路原本該牢記得安全、平穩、迅速的規定和順序。但泰國道路似乎沒有這一套,其他交通安全法規也無法制約駕駛人,道路幾等於是冒險家的樂園,愛怎麼開車就怎麼開。醉後上路會滋事死傷,可能只是危險中的一種,其餘如吃馬藥、吸毒、疲勞駕車,何嘗不危險。

但負責交通安全的相關人員,從決策至執行,相信多半想設法遏止,只是長久以來成效不佳,運氣不好時還可能遭受負面影響。敢於違規上路的駕駛人,幾乎都具「民不畏死」的氣概,當者披靡,執法人員只有選擇消極以對,頗是無奈。當然其中也有自始就抱著「任由他去」的人物,對於道路不安全該負更大責任,此所以無論外面世界有何轉變,泰國行車不安全始終不變的原因。

民俗方式勸導醉不上路,且死傷數據說收到了若干效果,雖然覺得「不經」,非文明社會的現象,但能救回來幾人,就救幾人。畢竟人命關天,這類治標性的花招,也許還可以推行下去。但道路安全除了治標,也得治本,政府當局應該考慮從教育體系著手。規劃讓進過學校的學生,從兒童時期就接觸到法治、安全兩個項目,把掃除文盲和掃除「法盲」同時進行。

法治、安全不是深不可測的項目,守規矩、強調秩序等生活教育就是,至於安全亦復如此,這是為進入社會前的準備工作,非從小奠定基礎不可。

近年來,外面世界不斷進步,亞洲地區也1步1步朝繁榮昌盛的方向發展,泰國當然不可自外於世界地球村。道路交通安全,是文明社會的基本項目,規範制約的措施,要治標,更要治本。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