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4地人均產值對生活水準的影響
2007-01-24 12:04: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目前美國的人均生產值已高達4萬美元以上,和兩岸4地比較,香港是美國的60%左右,台灣與澳門是美國的40%左右,至於中國,就達不到美國的5%,豈非美國的生活水準,比香港的高出40%,而香港的生活水準,又比台灣的高出65%,因為人均生產值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當地工資的高低。
生活的水準,固然取決於工資的高低,但物價的水準,同時亦影響到生活的水準。有1個時期,南美的阿根廷,雖然工資不算低,但每年的通脹率,卻以倍數來增加,如是生活水準便急劇下降了。中國的中產階級,雖然收入是美國的20%到30%,但物價卻只是美國的10%到20%,如是生活水準可能比美國的較高了。
在10年前,當香港還處於黃金時代,香港的人均生產值高於宗主國英國,亦高於英聯邦內最富裕的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亦差不多高於台灣接近1倍,大躍進的速度是驚人的,同時驚人的是通脹率,其後經歷了6年的大倒退,台灣經濟雖然經歷了民進黨執政後的緩步跑,仍然比香港向前走,如是台港的差距縮窄,台灣的人均生產值,升上香港的65%左右、但香港人的生活水準卻沒有下降多少,因為人均生產值下降10%左右的同時,通縮亦有10%左右。
不過人均生產值則落後於英加澳紐4國。自2004年開始,香港又開始大躍進,如是目前台灣的人均生產值雖然回至1萬6000美元左右,仍只達到香港的60%。
相對而言,台灣的工資,亦是香港的60%左右,有些行業,舉高等教育為例,甚至只有香港的40%以下,那麼台灣的生活水準,豈非只能達到香港的60%呢?非也,原因是目前台灣的物價水準,只是香港的70%左右,至於樓價與租金,更遠遠低過香港的50%,如是人民的生活水準,並不比香港的低。還有,台灣人民居住的面積,以至活動的空間,都比香港的優勝得多,亦即是說,生活的質素,香港甚至落後於台灣。
還有,台灣與香港,雖然同樣經歷了經濟的轉型。香港是由貿易轉型到工業,然後是生產線北移,最後是轉型到金融、旅遊服務業,首先是把農業、漁業邊緣化,然後再將低技術工人邊緣化,在不適者不生存的情況下,便出現了貧富兩極化的情況。反而台灣由農業到工業的轉型階段,並沒有將農民、漁民邊緣化,進而提升農業的水準,進行現代化與科技化。
舉茶葉為例,高山茶的質素提高了幾倍,價錢亦提升了幾倍,如是茶農便變成富農。台商投資大陸以後,並沒有把台灣的工業邊緣化,反而把台灣的工業高檔化,電子產品雄據世界市場,產業基礎雄厚,原因是科研人才培訓足,產業創新能力強。
台灣目前法定的最低工資是500美元左右,香港既無立法保障,有部份人且生活於最低工資以下。台灣最富的20%人口,比起最窮的20%人口,收入只相差6倍;香港卻相差20倍,貧富懸殊已是香港社會的病態,澳門亦復如是。
因此在兩岸4地而言,1個有能的政府,除了推動經濟的增長以外,還須維持物價的穩定,提升生活的質素,堅守均富的觀念,才可提高人民生活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