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面臨化解國際收支失衡的挑戰

2007-01-28 12:06:4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大陸2006年1大經濟問題,是進入所謂「順差時代」,國際收支失衡矛盾加劇;而2007年的經濟政策調整,1大任務是將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主要的宏觀調控目標。這1新的政策取向,對今年中國整體經濟走向,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外貿外資政策等,均將有重大影響。

按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06年實現外貿進出口順差為1774億多美元,這1數字比各機構預測的為高,是連續5年順差大幅度成長,可能令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順差國。同時,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比例超過20%。

然而,這兩大數字在今天均非喜訊。胡錦濤早前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專門談及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將之定性為外貿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指國際收支不平衡,已是中國經濟運行中,「面臨的突出矛盾」。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據之將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首度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

外貿大順差和外匯高儲備,到此正式被北京當局認定為雙刃劍。首先看外貿進出口,因經濟高速發展,憑藉著加入世貿組織、國際貿易環境優化、大量引進外資、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成本低廉等等有利條件,出口產品競爭力增強,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在外貿結構性問題下,進口增速難以加大,致使順差連年加大。反過來引致國際貿易環境發生變化,不僅令外貿出口受制,貿易摩擦加劇,在人民幣未自由兌換和外匯政策下,令人民幣有升值壓力,令外匯儲備高升,也帶來嚴重的流動性問題。

至於外匯儲備,北京當局向以有高額外匯儲備,為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為抗風險能力的體現。但除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國債券為投資對象,有收益風險外,還因外匯儲備快速成長,帶動基礎貨幣被迫投放,引致流動性過剩和投資過快成長;更大的問題,還是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加大了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也刺激熱錢流入。

因此,中央領導層有意在國際收支政策、進出口政策、貨幣政策等諸方面,全盤加以調整,來化解國際收支失衡。中國金融當局希望開始變「藏匯於國」為「藏匯於民」。最近出臺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主要是限制個人結匯,擴大個人購匯額度,以求民間更多地消費外匯。同時,還進1步放寬企業境外投資,鼓勵企業「走出去」,以求減少出口和貿易的順差,也減少資本項目的順差。

而外經貿部門也正在以降低關稅、改善通關條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甚至考慮以提供進口信貸等方式,來全面推動進口的加大,同時對資源性產品等,加以出口的限制,以之來減少貿易順差。在招商引資政策上,在內外資稅務政策的統一上,也將有相應的調整,以減輕國際收支失衡的部份壓力。

從長遠來說,把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焦點,放在居民個人和企業身上,只能舒緩壓力,對根本上解決國際收支失衡,意義不大。國際收支的失衡,根本上還是經濟結構的失衡,要從根本上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應當要從匯率政策、外貿政策、財稅政策等諸方面,來打「組合拳」,作出種種結構性調整。

還可放眼於在匯率政策的更張,在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的同時,加大人民幣匯率改革步伐,由擴大匯率浮動的彈性,以匯率的槓桿作用,來調節國際收支。另1方面,還可先行加快外匯市場的全面開放,以境內居民的投資外匯資產,以境外居民的投資人民幣資產,用市場之力來加以調節,宣洩外匯高儲備的壓力。

反向觀之,中國一旦在貨幣政策、財稅政策、外貿外資政策等方面,有效化解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才能化解可能的資產泡沫、金融風險、通脹威脅,化解可能的經濟危機。在令經濟走上健康坦途之際,也可減少崛起過程中的國際政治壓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