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去年底聯合國發表了1項全球家庭財富分布的報告,而在此以前,國際貨幣基金會亦完成了1份有關全球儲蓄率的調查,兩者都有提及台海兩岸4地的情況,際此新年期間,既可以慶祝,亦足以警覺。
全球的富有地方排名榜,香港居然位居榜首,而全球人均生產值分別位居第1與第3的盧森堡與瑞士,居然屈居第2與第3,至於第2的挪威,竟然榜上無名。美國這次只位居第4,英國是第8,號稱亞洲首富的日本,竟然跌至第9名;與香港同稱姊妹雙城的新加坡更跌回第12名。
如此的排名,自然有背後的背景。富有與否,並非和人均生產值掛鉤,而是以個人財富值為準,包括物業與其他財產的總值,在最近2年,香港的物業市道復甦,豪宅且倍升,而股市更急升,和20年前的1986年比較,外匯儲備不用說,由不到台灣的10%,升至台灣的50%左右,到了去年底,已突破1330億美元的大關。人均生產值的升幅有400%,至於股市的總市值,升幅竟然高達30倍,達到1萬5000億美元以上。
基於這個因素,香港的個人財富值,竟然比第2名的盧森堡高出10%,雖然個人生產值只是盧森堡的33%。挪威由於福利太好,儲蓄率偏低,因此排名略低,但美國由於國家富有,扣除物業貸款後的人均淨財務資產總值高達9萬3000元,而日本與英國分別只有7萬6500元及6萬5000元,因此排名第4,比日本與英國為高,英國是由於中東油國的資金湧入,把物業市場浮起,日本是靠國民偏高的儲蓄率,至於新加坡,物業市道比起香港是偏低,而扣除煉油收益後的個人薪金亦比香港低。
至於兩岸的其餘3地,台灣居第19位,有10萬09元,澳門居第55名,有7萬3072元,但由於近年經濟有兩位數字的增長,會力追台灣,中國則屈居第137名,但若計算購買力與物價低,則算是中等水平,加以經濟增長奇速,因此很快會達到中上水平。
財富值和儲蓄率是相連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會存起50%收入,亦即是儲蓄率高達50%,而發達國家中日本雖稱最高,亦只有25%,比歐洲的20%為高。至於美國,則是佔全國生產總值的-3.5%。香港和台灣、澳門的儲蓄率,雖不及中國之高,但總有25%甚至以上,因此財富值的排名,便比生產值為高了。
但財富並非快樂之由,均富才是強國之本。榜首的香港,比起榜尾的奈及利亞,財富竟然多出210倍,原因固然是奈及利亞雖然是非洲最大產油國,但收益全歸外商與軍閥所有,國內有70%人飢餓,亦有40%人失業,原因亦是貧富的差距,全球有10%人口,擁有85%的財富,當中有2%佔有50%,有1%佔去40%,而最窮的其餘50%人口,只享有1%的財富,形成2個極端,1種分化。
在中國,佔人口大半的農民,尚未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而在台、港、澳,有越來越多的人,卻要忍受貧窮逐漸兩極所帶來的惡果,因此這次聯合國的調查所得,所帶來的,並非絕對的喜訊,而是相對的警號。
全球的富有地方排名榜,香港居然位居榜首,而全球人均生產值分別位居第1與第3的盧森堡與瑞士,居然屈居第2與第3,至於第2的挪威,竟然榜上無名。美國這次只位居第4,英國是第8,號稱亞洲首富的日本,竟然跌至第9名;與香港同稱姊妹雙城的新加坡更跌回第12名。
如此的排名,自然有背後的背景。富有與否,並非和人均生產值掛鉤,而是以個人財富值為準,包括物業與其他財產的總值,在最近2年,香港的物業市道復甦,豪宅且倍升,而股市更急升,和20年前的1986年比較,外匯儲備不用說,由不到台灣的10%,升至台灣的50%左右,到了去年底,已突破1330億美元的大關。人均生產值的升幅有400%,至於股市的總市值,升幅竟然高達30倍,達到1萬5000億美元以上。
基於這個因素,香港的個人財富值,竟然比第2名的盧森堡高出10%,雖然個人生產值只是盧森堡的33%。挪威由於福利太好,儲蓄率偏低,因此排名略低,但美國由於國家富有,扣除物業貸款後的人均淨財務資產總值高達9萬3000元,而日本與英國分別只有7萬6500元及6萬5000元,因此排名第4,比日本與英國為高,英國是由於中東油國的資金湧入,把物業市場浮起,日本是靠國民偏高的儲蓄率,至於新加坡,物業市道比起香港是偏低,而扣除煉油收益後的個人薪金亦比香港低。
至於兩岸的其餘3地,台灣居第19位,有10萬09元,澳門居第55名,有7萬3072元,但由於近年經濟有兩位數字的增長,會力追台灣,中國則屈居第137名,但若計算購買力與物價低,則算是中等水平,加以經濟增長奇速,因此很快會達到中上水平。
財富值和儲蓄率是相連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會存起50%收入,亦即是儲蓄率高達50%,而發達國家中日本雖稱最高,亦只有25%,比歐洲的20%為高。至於美國,則是佔全國生產總值的-3.5%。香港和台灣、澳門的儲蓄率,雖不及中國之高,但總有25%甚至以上,因此財富值的排名,便比生產值為高了。
但財富並非快樂之由,均富才是強國之本。榜首的香港,比起榜尾的奈及利亞,財富竟然多出210倍,原因固然是奈及利亞雖然是非洲最大產油國,但收益全歸外商與軍閥所有,國內有70%人飢餓,亦有40%人失業,原因亦是貧富的差距,全球有10%人口,擁有85%的財富,當中有2%佔有50%,有1%佔去40%,而最窮的其餘50%人口,只享有1%的財富,形成2個極端,1種分化。
在中國,佔人口大半的農民,尚未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而在台、港、澳,有越來越多的人,卻要忍受貧窮逐漸兩極所帶來的惡果,因此這次聯合國的調查所得,所帶來的,並非絕對的喜訊,而是相對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