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球500富豪榜當中,華人的數目正逐漸增加,其中香港較多,台灣與新加坡次之,香港的李嘉誠,且名列世界10大,至於中國,由於經濟發展奇速,預期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世界級富豪出現。不過最令人關注的,是財富的延續,而華人產權承繼的方式,並有沒有改變或改善。這種情況,在東南亞的華人社會,尤其值得省思。
財富的分布,影響到社會的流動,階級的變動。中國古代的科舉,促成了社會的流動,亦是階級變動的最大動力。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便是這個道理,到了民國,從商變成致富的主要途徑,經營的方法,由商店發展為公司,再擴展到企業的層面,在上個世紀早期,上海便出現了4大公司,其中的大新,集百貨、金融、保險、遊樂場與產品製造於一身,可惜只有企業的規模,欠缺企業的精神,禁不起1949年政權轉移的衝擊,到了60年代末期,便在香港結業,現存的永安,規模已經縮窄;至於先施,所聯營的保險、人壽,已再無法執業界的牛耳。
4大公司都是由海外華僑創辦,是受西方的影響,亦從受西方影響最深的上海及香港起步。中國的毛病是1種小農心態與小店心理,太過封閉、太少視野,4大公司的視野是開闊了,但未至於建立1個區域性的網絡,擴展至其他的華人地區,去減少政治的風險;近乎封閉的管理,不能吸納家族以外的人才,到了戰後的香港,在西方的影響下,第1代的富豪較注重第2代的教育,亦是和中國傳統富豪最大的差別,他們著意把子女送到英美等國最頂尖的大學就讀,這點和台灣目前的情況相似。
但在溫室成長的苗種,往往禁不起外面的風雨,各類的誘惑,有的第2代富豪,甚至進行炒賣,以期僥倖致富,如是香港的所謂10大富豪,已完全換班,原因是人口的流動,加速階級的變動。新來的移民,更多冒險、拚搏與創業的精神,其中不乏從0開始的,後來的台灣,亦復如是,今日的中國,又出現新1輪的社會流動。
產權的承繼,祖業的交棒,會影響到日後全球華人的經濟實力。目前的香港,就出現了2個鼓舞性的實例,其1是馮氏家族的利豐集團,80年代第3代的馮國經、馮國綸兄弟接班後,便將集團的組織現代化,集團的經營國際化,如是股價節節上升;其2是李嘉誠的長實及和記集團,首先成立基金會,藉社會服務提高家族地位,跟著放膽授權,聘外界專才主持業務,如是業務蒸蒸日上,這2個案例,很值得全球華人興業的參考。
再1個實例,是日本建築公司株式會社金剛組,成立於578年,至今已傳至第40代,所憑的是甚麼?是1種創業精神的傳授,包括領導特質,親力親為,以身示範,上下合一;亦包括人脈關係與商業網絡,下1代須親身投入,方便業務的擴展。中國人有所謂富不過3代。譬如南洋首富胡文虎,便不能把財富傳至第3代。但今日美國的富豪,如福特、洛克斐勒等,卻將財富傳至不知多少代,原因就是他們懂得把財富機制化以外,還能公益化,財富來自社會、應當用諸社會,非但可提高家族的名氣,還可提升家族的地位;有了地位,自然方便更多財富的積聚。
財富的分布,影響到社會的流動,階級的變動。中國古代的科舉,促成了社會的流動,亦是階級變動的最大動力。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便是這個道理,到了民國,從商變成致富的主要途徑,經營的方法,由商店發展為公司,再擴展到企業的層面,在上個世紀早期,上海便出現了4大公司,其中的大新,集百貨、金融、保險、遊樂場與產品製造於一身,可惜只有企業的規模,欠缺企業的精神,禁不起1949年政權轉移的衝擊,到了60年代末期,便在香港結業,現存的永安,規模已經縮窄;至於先施,所聯營的保險、人壽,已再無法執業界的牛耳。
4大公司都是由海外華僑創辦,是受西方的影響,亦從受西方影響最深的上海及香港起步。中國的毛病是1種小農心態與小店心理,太過封閉、太少視野,4大公司的視野是開闊了,但未至於建立1個區域性的網絡,擴展至其他的華人地區,去減少政治的風險;近乎封閉的管理,不能吸納家族以外的人才,到了戰後的香港,在西方的影響下,第1代的富豪較注重第2代的教育,亦是和中國傳統富豪最大的差別,他們著意把子女送到英美等國最頂尖的大學就讀,這點和台灣目前的情況相似。
但在溫室成長的苗種,往往禁不起外面的風雨,各類的誘惑,有的第2代富豪,甚至進行炒賣,以期僥倖致富,如是香港的所謂10大富豪,已完全換班,原因是人口的流動,加速階級的變動。新來的移民,更多冒險、拚搏與創業的精神,其中不乏從0開始的,後來的台灣,亦復如是,今日的中國,又出現新1輪的社會流動。
產權的承繼,祖業的交棒,會影響到日後全球華人的經濟實力。目前的香港,就出現了2個鼓舞性的實例,其1是馮氏家族的利豐集團,80年代第3代的馮國經、馮國綸兄弟接班後,便將集團的組織現代化,集團的經營國際化,如是股價節節上升;其2是李嘉誠的長實及和記集團,首先成立基金會,藉社會服務提高家族地位,跟著放膽授權,聘外界專才主持業務,如是業務蒸蒸日上,這2個案例,很值得全球華人興業的參考。
再1個實例,是日本建築公司株式會社金剛組,成立於578年,至今已傳至第40代,所憑的是甚麼?是1種創業精神的傳授,包括領導特質,親力親為,以身示範,上下合一;亦包括人脈關係與商業網絡,下1代須親身投入,方便業務的擴展。中國人有所謂富不過3代。譬如南洋首富胡文虎,便不能把財富傳至第3代。但今日美國的富豪,如福特、洛克斐勒等,卻將財富傳至不知多少代,原因就是他們懂得把財富機制化以外,還能公益化,財富來自社會、應當用諸社會,非但可提高家族的名氣,還可提升家族的地位;有了地位,自然方便更多財富的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