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和免於污染能兩全其美嗎

2007-03-09 13:10:2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以美國德州大學華裔教授張仁義為首的1個研究小組,在6日出版的「國立科學院彙報」上,報告經研究氣象衛星資料後發現,近20年來中國和印度燒煤產生大量污染,導致北太平洋海域的風暴增加,可能進一步影響整個北半球的氣候。
 
張仁義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比較1984到1994和1995到2005年間的氣象衛星資料之後發現,中國和印度燃燒煤炭排放大量微粒進入大氣,微粒增多導致北太平洋地區的深對流雲在20年內增加20%到50%,使熱帶風暴增加。太平洋熱帶風暴路徑在全球大氣循環中扮演關鍵角色,此1氣候模式的變化會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不但把污染微粒帶到加拿大、美國和美洲地區的西海岸,最終散播全世界。
 
張仁義警告說,如果微粒集中到極地上空,會導致極地氣溫上升,凍冰融化,全球海面上升。
 
我們認為,華裔科學家張仁義的警告,應獲得有關方面的重視,這是1個急須解決、刻不容緩的問題,馬上應坐言起行,採取最快捷有效的辦法,阻止污染的繼續上升。若因循下去,一旦極地凍冰融解,全球海面上升,一切都來不及了!
 
雖然,一直以來,大家都已明白空氣污染之害,也天天有人在談論這些問題,提醒大禍將至,但改善進度極緩,甚至有人對此根本就不加打理。像美國總統布希,為了怕得罪國內工業家,流失選票,根本就否認美國溫室效應為禍最大,躲避面對問題。許多國家也都對這個問題採取拖延手段,因為限制溫室效應,結果先禍及本國的工業發展,所以人人採取1日拖1日的態度,那就使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1天天沉淪下去了!
 
其實,辦法不是沒有,例如為解決石油能源問題,現在已研究出從農產品玉米提煉出燃料來代替,如今玉米種植業正在擴展,玉米期貨價也正在上升。此外,太陽能的運用,目前還是正在起步而已,如何從無限量的太陽取得足夠的能源,是人們正在努力的1個方向。還有從風力、水力進一步取得能源,也仍存在發展空間。雖然,水力的應用尚須加以改善,以期取其利而不受其害,但這些方面都可預見在施行若干努力之後產生效益,使空氣污染隨之減少。
 
改善污染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應從小處著眼,一步步來。例如在中國福建省廈門市的對面小島鼓浪嶼上,就禁止汽車行駛,而使用高爾夫球場上的電瓶車來接載遊客。這種車不用汽油,電瓶充了電,便可以開動。
 
但發展工業,特別是小資本的工業發展,一定與環境的污染緊緊掛鉤。因為資本小,缺乏設置花大錢的環保設備,污水未加淨化直接流入河中,造成水中生物被毒死,並禍延人類。這是到現在還無法解決的問題。
 
發展工業需要能源,而目前最便宜的能源就是燒煤的熱電廠,這種熱電廠設得越多,污染越大,這是自然之理。但不要熱電廠,沒有電能源,工廠無法開動,怎麼辦呢?特別是小工業生產者,對以煤發電的熱電廠依賴最大。既要發展工業,特別是扶助小型工業發展,又要空氣不受污染,如何兩全其美呢?根本想不出辦法來!
 
但還是要在無辦法中想出個辦法來,我們認為,政府應在這方面投下大量資金,一方面幫助小工業充實設備,免於污染環境,另方面注重在太陽能、風力、水力能源的發展上,向廣大工業界提供廉價而不影響環境污染的動力,逐漸挽救地球於瀕臨毀滅的邊緣。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