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區域建設如同春雷初動

2007-03-13 11:06:2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財政部長金人慶日前在「中國財經報」發表1篇名為「謀互利共贏、建和諧世界」的文章,首度明確提出中國發展財經外交,並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做法。這項在中國舉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提出的看法,1方面呼應中國當局的基本策略;另1方面強調在國際財經領域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通過對話和溝通,與國際社會增加了解互信,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營造更穩定的外部環境。顯然表達了現階段中國財經外交的發展趨勢,有甚重要的內涵,值得加以注意。
 
金人慶在文章中勾勒了中國財經外交策略,其總體布局是利用國際、國內市場,積極推動對外財經交流與合作。在地理上和中國相鄰的東盟國家,對於中國的作為方向,應該有比其他經濟體有更明白的感受。近年來,中國對於周邊國家的財經交流合作,的確不斷向縱深發展;隨著國力增強,更積極參與國際發展援助事業。經之營之,南洋諸國經貿不同程度的向上攀升表現,無疑與中國和平崛起相互帶動有關聯,而且還將繼續朝互利共贏方向前進。這方面的默契和收穫,點滴在心頭,在國際發展與睦誼關係上,尤其彌足珍貴。
 
在陳述中國和周邊國家縱深發展財經關係部分,金文章中具體提到了「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項目,對於東南亞地區而言,更有如春雷初動,令人感到希望和興奮。全長4880公里的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唯一流經6國的國際河流,向有「東方多瑙河」的美稱。連接瀾滄江到湄公河,實際上就是把中國和東南亞陸上國家聯結在一起的紐帶,構成該區域相互依存的紐帶,構成該區域國家相互依存的天然條件。由於大湄公河流域天然資源豐碩,歷來都受到不同類型的有心人垂青,迭次號召開發都因故功敗垂成。因此世人更願意把該地區視為「未開發的處女地」、「東亞地區的最後1塊大市場」,長久歷經滄桑卻仍無改善,沿河居民還是貧困度日,真是遺憾。
 
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標榜東盟成員共同邁向繁榮,經歷多年努力,目標還尚遙遠。到中南半島湄公河流域4個低度開發國家獲准進入東盟,這些新成員也將縮小和接近創始會員國的發展水平為目的,也未如願。事實上,湄公河流域的開發是實現東盟共同繁榮目標的最佳選擇之1,包括泰國在內的沿河5國,都在努力主動把握其中含蘊的難得機遇。但形格勢禁,提高湄公河5國發展水平的道路頗多起伏,當地居民依然是「捧著金飯碗乞討」的可憐族群,克服困難還待更強有力的推手。
 
2002年是大湄公河開發出現轉機的關鍵性年代,當年柬埔寨總理韓生以東盟輪值主席身分,建議召開「大湄公河次區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簡稱:GMS)」領導人會議,得到各方贊同。從此大湄公河次區域開發,有了完整機制,有了中國做推手。韓生的建議,使開發合作項目進入新階段,也是東盟低度開發國家成員謀求發展,和中國經濟接軌的主動抉擇。隨著近年金融危機陰影過去,中國成為帶動亞洲經貿增長的火車頭,大湄公河次區域的開發合作,終再現生機。
 
中國和東盟對話逾15年,一再承諾要和這個地區低度開發國家一起發展,除了「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區」建成指日可待,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便是現階段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行動之1。在總體布局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完全符合利用國際(大湄公河開發)、國內(大西部計畫)兩個市場,推動對外財經交流的要求。按大河開發機制,第3次領導人會議應在2008年召開,有了前兩次有朱鎔基、溫家寶2位總理參加所奠立的完善基礎,加上「財經外交」的戰略規劃,1個新的共贏項目即將出現。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