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兩會所折射的民主願景

2007-03-15 11:59: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這次北京「兩會」,內定主線明確,但代表、委員各有所思,議論風生,聽似議而難決;外部熱度不減,但民間火頭四起,彈贊併行,看似焦點散漫。這樣1次會議,影響何在?1000條線1根針,兩會上的焦點熱點難點,中國大陸的種種問題,折射出1個思考,就是中國如何走上民主道路。
 
在中國現行政體下,中共領導一切,人大雖貴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政協雖名代表各方的政治協商機制,共產黨仍握有全面操控之力,「兩會」會議本身,主要是將執政黨的主張,轉為國家意志。按中國領導層的安排,這次「兩會」主線明確,就是通過強勢爭議極大的「物權法」和「企業所得稅法」兩法,全面落實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施政新理念。於此,這次「兩會」總體上是想定紛止爭之會。
 
但相對而言,這次北京「兩會」,開成了近3屆以來民主化程度較高的1次,主要由4個現實背景所決定。1是這次人大、政協乃本屆最後1次會議,大換屆在即,代表委員欲言敢言;2是這次會議是中共17大之前最後1次大型政治活動,各方各面、各種利益團體,都要利用機會作出表達;3是近年來新媒體湧現、老媒體變革,資訊開放度提升,民意表達機制漸成,會內會外,形成觀點的交融、意見的交鋒;4是以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為代表,民生首度成為政府工作主攻方向,自然會在「兩會」中掀起種種議論。
 
然而在這些現實背景之外,還有1個更深刻的背景,就是在中國「大國崛起」的美麗外衣下,包羅著種種發展中的內傷。這次「兩會」中代表委員們提出的醫療、農民、教育、住房、貧富差距、社會保障、官員腐敗、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種種問題,匯集而來。中國領導層已經發現,由於經濟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帶來的內部矛盾和挑戰,已大於外部的壓力和競爭,要想持續發展、最加快崛起,先要理順內部。
 
中國高層也深知理順內部,需要推動全面改革,而要推動全面改革,自上而下模式已經失效,拉動社會各階層,已十分必要,全民改革熱情,需要民意表達順暢,由不和諧達致和諧。但改革的推動,矛盾的化解,民意的表達,除了要排除意識形態干預,除了要有法治的保障,更需要民主機制的確立。在一定意義上,這次北京「兩會」,不僅有民主的呼喚,也有民主的表達。
 
既然胡錦濤已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既然溫家寶已寫道「要講講制度的不夠完善和不夠成熟」,既然「民主是個好東西」已成社會共識,既然經濟發展的現狀已為民主鋪路,今天的中國,就有理由從停留在民主思索之路而跨入民主實踐之門。
 
在中國現有政治生態和現行政治框架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作用,不可替代。在複雜的階層利益訴求下,在浮躁的發展心態中,在紛繁的社會矛盾下,執政者試圖既拉開民主之門解決發展的困惑,又搭建1個穩定有效的施政框架,其情可解。所以才有「黨內民主先行」之論,才有「和諧社會」之行。
 
中國已到變革關鍵時期,今天需要的民主,已不是單調的政治體制改革帶來的政治民主,而是市場化主導的經濟民主、消除意識形態桎梏的文化民主、公平正義的社會民主。這種多角度的訴求,在這次北京「兩會」,已有充分的表達,而這次「兩會」,既是中共17大的組織鋪墊之會,又是政治試水之會。中共17大確立全方位民主發展之路,將成不可取代的核心內容。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