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布希對拉美5國,即巴西、烏拉圭、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和墨西哥的訪問,這是他上任來的第8次對美國後院地區的訪問,或許也是他離任前對該地區大規模出訪的最後1次。雖然美國國內政壇仍然在對白宮的伊拉克增兵案展開激烈的政治較量,而民主共和兩黨爭取提名總統候選人的明爭暗鬥,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布希還是對這次拉美之行相當專注。與以往不同的是,任期剩下不多的布希,在這次外交之行中,全然沒有趾高氣昂的傲慢無禮,相反卻是和藹可親,面對如影隨形的大規模民眾抗議,沒有任何動怒,而對於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也同時出訪打擂台的挑戰,幾乎沒有任何的回應。因此,輿論紛紛將布希這次拉美之行,定位成「安靜之旅」,照本演出,目標明確,嚴防意外走調。
其實,與其將布希此次拉美之行說成是「安靜之旅」,不如將其定位成「修補關係之旅」,或者說是「築緊後院籬笆之旅」。何以如此說?因為布希在911事件之後,將全力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上,放在反恐之上,雖然也有多次拉美出訪,但都是蜻蜓點水,而與古巴和委內瑞拉的關係,則因著與卡斯楚和查維茲的全面開戰而更形惡化。布希的「先發制人」的單邊主義外交路線,在有著深厚「解放運動」傳統的拉美國家,當然不會得到喝彩,只會引發巨大反彈;同時,美國與拉美國家「不太正常」的經貿政治關係,也激發了那些地區貧富差距的惡化、貪污的嚴重、社會矛盾的加劇,從而導致左翼反美政治勢力乘勢坐大,並通過民主選舉奪得政權,這些左翼政權向古巴和委內瑞拉傾斜,社會主義挑戰美國的資本主義和霸權主義,以至於形成「美國後院起火」的政治局面。
本來,幾個拉美國家要與美國抗爭,華盛頓也不會真正放在眼裡。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深化,中國迅速崛起,俄羅斯也力圖重返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國際政治舞台,他們趁著美國影響力在拉美國家衰退的時機。適時有效地把手伸進了這個地區,追求石油資源,進行全球戰略部署;而拉美國家也樂得利用大國的爭鬥,獲取最大的政經利益,並藉此與美國抗衡,避免「蝦米被大魚吞吃」的危機,這就對美國構成更大的挑戰。僅以委內瑞拉來說,查維茲不但公開跟布希叫板,也順利躲過中央情報局的暗殺,並以追隨卡斯楚反美反布希贏得國內民意的全力支持,高票連任。不僅如此,查維茲還將掌控該國石油公司的西方勢力排除出去,將石油經營國家化,因此掌握了龐大的經濟資源,為了跟布希這次拉美之行打擂台,他也同時間出訪,在阿根廷親自主持反美集會,嘲笑布希是「政治殭屍」,並對出訪國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僅以遭到水災的玻利維亞來說,美國提供了150萬美元的援助,查維茲則出手就是1500萬,並承諾提供10億美元的石油專案以及協助該國建立社區電台,這種與布希爭奪拉美民心的策略,已經取得很大的效果。
從布希這5國之行的內容來看,無外乎這樣幾個重點,提供經濟援助來顯示華盛頓關注拉美國家的貧窮問題和生存狀況;促進雙邊貿易來加速美洲地區自由貿易區的整合,強化美國的主導地位;呼籲關注人權來促使拉美國家的政府強化肅貪,遏制民眾對親美勢力的不滿。至於在最後1站的墨西哥,則是藉著保證落實對墨西哥裔有利的移民法改革,來爭取這個拉美大國的支持。當然,這所有的目標努力,也是為了防止卡斯楚、查維茲反美主義和反布希主義在拉美國家的蔓延,防止北京乃至俄羅斯在美國的後院築起「戰略圍堵之牆」,也因為如此,布希採用了「柔性」的態度,拒絕回應查維茲的挑戰,嚴防輿論報導「轉移主題」。1方面,我們可以說布希的牛仔氣焰隨著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屢屢遭挫而衰退,另1方面,也可以說布希在臨下台之際也學乖了1點,外交不能一味逞強,盛氣淩人,動輒要人家選邊站,誰不支持他,就是「站在歷史錯誤的1邊」,相反,許多時候還是必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才能真正服人。布希在拉美作了嘗試,為何不將此外交姿態推廣到伊拉克、中東呢?
其實,與其將布希此次拉美之行說成是「安靜之旅」,不如將其定位成「修補關係之旅」,或者說是「築緊後院籬笆之旅」。何以如此說?因為布希在911事件之後,將全力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上,放在反恐之上,雖然也有多次拉美出訪,但都是蜻蜓點水,而與古巴和委內瑞拉的關係,則因著與卡斯楚和查維茲的全面開戰而更形惡化。布希的「先發制人」的單邊主義外交路線,在有著深厚「解放運動」傳統的拉美國家,當然不會得到喝彩,只會引發巨大反彈;同時,美國與拉美國家「不太正常」的經貿政治關係,也激發了那些地區貧富差距的惡化、貪污的嚴重、社會矛盾的加劇,從而導致左翼反美政治勢力乘勢坐大,並通過民主選舉奪得政權,這些左翼政權向古巴和委內瑞拉傾斜,社會主義挑戰美國的資本主義和霸權主義,以至於形成「美國後院起火」的政治局面。
本來,幾個拉美國家要與美國抗爭,華盛頓也不會真正放在眼裡。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深化,中國迅速崛起,俄羅斯也力圖重返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國際政治舞台,他們趁著美國影響力在拉美國家衰退的時機。適時有效地把手伸進了這個地區,追求石油資源,進行全球戰略部署;而拉美國家也樂得利用大國的爭鬥,獲取最大的政經利益,並藉此與美國抗衡,避免「蝦米被大魚吞吃」的危機,這就對美國構成更大的挑戰。僅以委內瑞拉來說,查維茲不但公開跟布希叫板,也順利躲過中央情報局的暗殺,並以追隨卡斯楚反美反布希贏得國內民意的全力支持,高票連任。不僅如此,查維茲還將掌控該國石油公司的西方勢力排除出去,將石油經營國家化,因此掌握了龐大的經濟資源,為了跟布希這次拉美之行打擂台,他也同時間出訪,在阿根廷親自主持反美集會,嘲笑布希是「政治殭屍」,並對出訪國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僅以遭到水災的玻利維亞來說,美國提供了150萬美元的援助,查維茲則出手就是1500萬,並承諾提供10億美元的石油專案以及協助該國建立社區電台,這種與布希爭奪拉美民心的策略,已經取得很大的效果。
從布希這5國之行的內容來看,無外乎這樣幾個重點,提供經濟援助來顯示華盛頓關注拉美國家的貧窮問題和生存狀況;促進雙邊貿易來加速美洲地區自由貿易區的整合,強化美國的主導地位;呼籲關注人權來促使拉美國家的政府強化肅貪,遏制民眾對親美勢力的不滿。至於在最後1站的墨西哥,則是藉著保證落實對墨西哥裔有利的移民法改革,來爭取這個拉美大國的支持。當然,這所有的目標努力,也是為了防止卡斯楚、查維茲反美主義和反布希主義在拉美國家的蔓延,防止北京乃至俄羅斯在美國的後院築起「戰略圍堵之牆」,也因為如此,布希採用了「柔性」的態度,拒絕回應查維茲的挑戰,嚴防輿論報導「轉移主題」。1方面,我們可以說布希的牛仔氣焰隨著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屢屢遭挫而衰退,另1方面,也可以說布希在臨下台之際也學乖了1點,外交不能一味逞強,盛氣淩人,動輒要人家選邊站,誰不支持他,就是「站在歷史錯誤的1邊」,相反,許多時候還是必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才能真正服人。布希在拉美作了嘗試,為何不將此外交姿態推廣到伊拉克、中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