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建造高速鐵路計畫的多種意義

2007-04-03 14:56:2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吉隆坡法新社日前引述「新海峽時報」的消息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已通過1項建造連接兩國的高速鐵路計畫案,相關各項設計工作已告展開。這項將耗費23億4000萬美元的巨大國際運輸項目,不僅建構馬星的劃時代新關係。同時也和目前正積極展開的「泛亞鐵路計畫案」、貫連亞歐的「鐵絲路計畫案」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將來若能順利完成,必為南洋、亞洲地區帶來嶄新面貌,我們為馬星將造高速鐵路的消息感到興奮鼓舞,並期待計畫能夠克服多方面困難,及早造福亞洲人。
 
在馬星高速鐵路籌建計畫消息傳出前不久,新加坡方面曾透露星、馬、印尼3國,在經濟發展前提下,決定擱置以往齟齬,盡釋前嫌。希望藉由建立經濟特區等多管齊下方式,共同打造東南亞經濟新3角的光明未來。當時這項由路透社發出的消息,除了陳述3國積極合作爭取外來投資和留住本國企業外。對於所謂「多管齊下方式」,並沒有更多說明,外界也只能靜觀其發展。但是推展大規模經建,區域重要基礎設施,是不可或缺的項目,否則經建難以有成,所謂「東南亞鐵3角」,也只是空中樓閣而已,遑論「光明未來」。而馬星高速鐵路計畫無論是不是3國原規畫的「多管齊下」項目,但其為發展經濟所必需,則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有了這條現代化鐵路幹線,馬國「南佛柔經濟特區計畫」才有落實的希望;新加坡搶進南洋內陸的傳統、高新產業產品,始能「貨暢其流」。至於其他如觀光、博弈、文化創意等事業,才可活絡。所以可預言,馬星高速鐵路是「大投資、大收穫」的事業,主其事的決策者,具有高瞻遠矚的魄力。
 
2006年年底,「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在南韓釜山召開1項「泛亞鐵路系統計畫協調會」,旨在透過聯合國的協助,研發1項龐大的鐵路計畫。如果連結28國的泛亞鐵路系統終能實現,除了可直達歐洲、藉此驅動亞洲的經濟發展外,更可做為區域整合的工具。這項長達8萬1000公里的泛亞鐵路計畫,看似超大難以企及,實際上組成相關系統的鐵軌有90%已存在,所差的只是中間缺口需要1步1步填滿。早在50年前擬定,以「鐵絲路」形式復甦亞歐古貿易通道的首要計畫,當時因形格勢禁,財務籌措也多有困難,所以相關計畫只得擱置。於今由聯合國出面,舊事重提,亞洲經濟又在趨向繁榮,所以泛亞鐵路系統完成機率升高。果爾,馬星高速鐵路興建,正是扮演著「1步1步填滿中間缺口」的角色之1,為泛亞鐵路功能的發揮,增添作用。
 
回顧1995年在東盟高階層會中,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曾主導提出,要將從東南亞經中國昆明、再連接中國鐵路網通往歐洲的計畫及早完成,當時相關計畫即已甚完備。到2003年東盟吉隆坡高階層會時,「泛亞鐵路」計畫拍板,又有中國積極態度的支持,基本上已可稱得上是「萬事俱備」。列在從昆明到新加坡直達鐵路計畫內的相關鐵路線,如寮國與泰國、越南與中國等,也都在分頭進行。現在馬星高速鐵路計畫有了眉目,1方面是東盟除為海洋隔開的印尼、菲律賓、汶萊3國外,經鐵路連結在一起的希望就要實現;另則是東盟從南洋一隅,經陸上連接歐亞大陸的夢想將成真,終非「邊緣地區」了。
 
東盟經歷了40年,從初期的經濟論壇平台到「東盟憲章」呼之欲出,1個有5億人口、豐富資源的單1經濟區將呈現於世人之前,其間所經歷的重大考驗不知凡幾,而奠立成功基礎的,除了精神上的團結合作要求,就是為經濟建設可擱置種種恩怨情仇。馬星高速鐵路計畫與外界接軌,擴大了雙方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是東盟精神的指標之1,值得佩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