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正當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限期撤軍法案之際,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布都拉在公開演講中指責,美國占領伊拉克是「非法的」。如所周知,沙、美關係向稱融洽無間,王室和布希總統家族交誼深厚,沙王這一表態,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決定削減駐伊英軍部隊一樣,對美國現行的作戰努力,是1項新的挫折。
繼眾院之後,參院3月27日通過軍費預算案時,附加上美軍應於明年內撤離伊拉克的條款。布希28日斷然聲明,他將否決這項法案。共和黨參議員馬侃指責民主黨人玩弄政治,「這是1項規定投降日期的法案」。
應不應該限期撤軍?的確尚有很大的爭議;但擺在目前的事實是,美軍自伊「全勝而歸」的結局,已渺不可期。打不贏還要繼續拖下去,難道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嗎?民主黨的限期如有不妥,布希團隊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策略?
阿拉伯國家聯盟28日在沙國首都利雅德開會,沙王在開幕致詞時,呼籲阿拉伯各國領袖團結一致,尋求和平。他指責「由於外國的非法占領和教派分歧,伊拉克仍在流血」。沙王過去從未使用過「非法占領」這樣強烈的語氣,顯示他對美國的政策不再是全面支持。
從美國觀點看,阿盟諸國中,沙烏地、約旦、埃及、黎巴嫩是溫和派,伊朗、敘利亞以及真主黨、哈瑪斯等武力團體則是激進派。美國寄望沙國作為溫和派的主導力量,協助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解。以、巴糾紛幾十年來不得解決,是中東擾攘不寧的病源。
沙國於2002年提出方案,建議以色列撤離在1967年戰爭中占領的所有土地,交換阿拉伯各國對以色列的外交承認。同時要求准許巴勒斯坦建國,並在東耶路撒冷建立國都。這個方案雖原則上得到各方良好回應,但涉及細節仍有許多障礙。美方希望沙國協調巴勒斯坦各種勢力,增進以、巴和解的機會。結果沙國月前的幕後推動,使激進派的哈瑪斯權力大增,比較溫和的法塔派反形失勢,和解更為困難。
美與伊朗關係緊張,多方予以孤立。沙國卻在3月初邀請伊朗總統阿馬丁加德訪問。有關黎巴嫩的亂局,沙國表示願意和伊朗及真主黨談判。這些跡象顯示沙、美之間已有分道揚鑣的可能。
另1個新的發展是,沙王原定4月間出席白宮的歡迎國宴,近已通知取消,理由是「行程有衝突」。但從沙王對「非法占領」的指責看來,恐怕不止是行程上難以安排,而是別有複雜的因素。
沙、美兩國在政治上、經貿上都有深遠密切的關係。中東地區的安定,是雙方「共同利益」之所繫。但兩國在對以色列政策上始終有難以調和的歧異。熟悉沙國政情的觀察家們認為,沙國國王的變調,與民主黨贏得兩院多數席次有關。國會席次的升沉,反映民意的動向。「限期撤軍」案雖注定會被布希否決,但人心趨向,白宮否決的效力也是有限的。布希如果拿不出求得勝利的方案,老百姓看不到勝利的可能性,這仗還能打得下去嗎?
回想911驚爆之初,美國國內民意敵愾同仇,支持總統用兵,國際間也對反恐怖運動有正面反應。可是,曾幾何時,老百姓懷疑出兵之正當性的人越來越多,國際間指責美國單邊主義的聲浪越來越強;現在連美國朝野一向認為最忠實盟友的沙王,也嚴責外國的「非法占領」,使美國的道義立場益發削弱,也使得「美軍終將獲勝」的樂觀展望,更加虛無縹緲。布希總統的第2任期還有22個月。他必須從「止戈為武」的道理中,探求結束流血紛爭的方式,不要把難題留給後任,才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繼眾院之後,參院3月27日通過軍費預算案時,附加上美軍應於明年內撤離伊拉克的條款。布希28日斷然聲明,他將否決這項法案。共和黨參議員馬侃指責民主黨人玩弄政治,「這是1項規定投降日期的法案」。
應不應該限期撤軍?的確尚有很大的爭議;但擺在目前的事實是,美軍自伊「全勝而歸」的結局,已渺不可期。打不贏還要繼續拖下去,難道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嗎?民主黨的限期如有不妥,布希團隊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策略?
阿拉伯國家聯盟28日在沙國首都利雅德開會,沙王在開幕致詞時,呼籲阿拉伯各國領袖團結一致,尋求和平。他指責「由於外國的非法占領和教派分歧,伊拉克仍在流血」。沙王過去從未使用過「非法占領」這樣強烈的語氣,顯示他對美國的政策不再是全面支持。
從美國觀點看,阿盟諸國中,沙烏地、約旦、埃及、黎巴嫩是溫和派,伊朗、敘利亞以及真主黨、哈瑪斯等武力團體則是激進派。美國寄望沙國作為溫和派的主導力量,協助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解。以、巴糾紛幾十年來不得解決,是中東擾攘不寧的病源。
沙國於2002年提出方案,建議以色列撤離在1967年戰爭中占領的所有土地,交換阿拉伯各國對以色列的外交承認。同時要求准許巴勒斯坦建國,並在東耶路撒冷建立國都。這個方案雖原則上得到各方良好回應,但涉及細節仍有許多障礙。美方希望沙國協調巴勒斯坦各種勢力,增進以、巴和解的機會。結果沙國月前的幕後推動,使激進派的哈瑪斯權力大增,比較溫和的法塔派反形失勢,和解更為困難。
美與伊朗關係緊張,多方予以孤立。沙國卻在3月初邀請伊朗總統阿馬丁加德訪問。有關黎巴嫩的亂局,沙國表示願意和伊朗及真主黨談判。這些跡象顯示沙、美之間已有分道揚鑣的可能。
另1個新的發展是,沙王原定4月間出席白宮的歡迎國宴,近已通知取消,理由是「行程有衝突」。但從沙王對「非法占領」的指責看來,恐怕不止是行程上難以安排,而是別有複雜的因素。
沙、美兩國在政治上、經貿上都有深遠密切的關係。中東地區的安定,是雙方「共同利益」之所繫。但兩國在對以色列政策上始終有難以調和的歧異。熟悉沙國政情的觀察家們認為,沙國國王的變調,與民主黨贏得兩院多數席次有關。國會席次的升沉,反映民意的動向。「限期撤軍」案雖注定會被布希否決,但人心趨向,白宮否決的效力也是有限的。布希如果拿不出求得勝利的方案,老百姓看不到勝利的可能性,這仗還能打得下去嗎?
回想911驚爆之初,美國國內民意敵愾同仇,支持總統用兵,國際間也對反恐怖運動有正面反應。可是,曾幾何時,老百姓懷疑出兵之正當性的人越來越多,國際間指責美國單邊主義的聲浪越來越強;現在連美國朝野一向認為最忠實盟友的沙王,也嚴責外國的「非法占領」,使美國的道義立場益發削弱,也使得「美軍終將獲勝」的樂觀展望,更加虛無縹緲。布希總統的第2任期還有22個月。他必須從「止戈為武」的道理中,探求結束流血紛爭的方式,不要把難題留給後任,才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