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驗中找尋平衡旱澇現象的辦法

2007-04-07 12:00:0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官方日前發布新聞:炎熱氣候加上很久沒有下雨,使泰國大地受到嚴重乾旱的衝擊。初步估計約4萬5000英畝遭破壞,直接影響到823萬人的生計,原本艱辛的日子有如雪上加霜。而氣象廳更進一步警告,包括曼谷在內的泰北、東北、東部、北部諸府,灼熱的煎熬尚未解除,還得繼續忍耐。苦旱缺水,對泰國民眾而言,並非特別際遇,大家都深受這類長期趨勢的壓力。當然令人坐立難安的時候,希望朝野能一同努力,從過去的經驗裡找出緩解旱象的辦法,不要束手淪為可憐的「環境難民」。
 
泰國民眾對於嚴重乾旱一點也不陌生,幾乎是年年都會出現的戲碼。2005年3月中旬的那1次灼熱,曾造成全泰76府中的63府受嚴重損害,直接使920萬人備遭荼毒。當時災難令人心情忐忑,不僅相關機構的官員為設法緩解旱象奔走呼號,要求軍方出動飛機實施「人造雨」、召開國際緊急會議討論釋出湄公河、薩爾溫江之水,還要規畫建造水壩。但是熬過上次災害,在人人記憶猶新時,新的1次旱災不告來到。雖然這次官方宣布,的受災府治比上次還少5府,影響到的民眾也還沒有上次多。但是旱象回到原點的事實擺在大家眼前,生活在這片原本秀麗豐饒的土地,還要承受多久的無助、無奈、不堪呢?
 
當然,旱澇失衡不僅是泰國1個地方,地球村受人謀不臧的影響,許多地方都有因「環境難民」出走而人煙稀少、土地荒廢、地質毀壞、生計難尋的現象。同時在地球暖化情況趨於明顯中,聯合國「氣候變化跨政府小組」發表報告更指出,地球氣溫每升1度,就會有17億人缺水。有科學家形容這份將氣候變化可怕後果1度1度加以列表預測的報告,是1份「走上滅絕高速公路」的報告。若再加上去(2006)年「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預測,18年之內全球會有50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則讓人有如在「熱鍋上的螞蟻」般沮喪,更不知如何是好了。
 
所幸調製「走上滅絕高速公路」報告的專家們,在報告中也強調,只要人類及時覺醒,這條「高速公路」還有出口。這種論調,正有如「關上這扇門,開了那扇窗子」所蘊含的哲理,有其普世啟發性,對沉陷在苦旱熱浪裏的近1000萬泰國民眾,更應該引以為脫離苦海的南箴。就基本狀況而論,泰國和若干地區、國家相比,並不缺水,每年平均降雨量沒有低到乾涸的標準以下。泰國的問題是長久以來習慣了過「聽天由命」的日子,加上近年經濟發展、生活條件改變影響了環境而疏於思考對策,以致脫不了乾旱困窘的宿命,承受反覆的折磨。
 
除了降雨量的數據,一般民眾也可以從旱澇失衡的現象,體會到水資源消長情形,如果肯在管理上下工夫,應可以做到用水不虞匱乏的要求。譬如,2005年3月中,泰國曾遭受10餘年僅見的旱災,旱到出動飛機搞人造雨也沒有能緩解絲毫。但是同年12年,泰南數府就有40年來罕見的洪水泡掉生命和財產;2006年5月,泰北3府出現60年最嚴重的豪雨,沖刷下洶洶泥石流,造成約130人死傷。到同年8月,泰國76府中,受豪雨洪澇洗禮的,竟達43府之多,救傷卹死,安頓難民,固然大費周章,但最可悲的還是,雨水只留下災難,卻沒有得到珍惜,留為眾生使用。
 
因此,在今年苦旱成災之際,我們呼籲朝野重新看待夙被稱為「藍色黃金」的水資源,1方面做「迎頭趕上」的規畫,優化水利工程設計;另1方面則改善水資源管理。分別從多方面著手,依據泰國旱澇現象,採取種種對策,把寶貴的水資源做充分有效利用,平衡旱澇不均,此當其時。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