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伊朗為什麼突然之間,會把15名英軍釋放了?而且向來凶神惡煞的總統阿馬丁加德會改為笑容可掬、好聲好氣地說:「這是伊朗人民送出的復活節禮物。」
有消息說,美國對在伊拉克逮捕的幾名伊朗外交人員態度的軟化,是英軍獲釋的關鍵。事緣駐伊拉克美軍於今年1月11日襲擊了伊朗駐伊拉克北部城市埃爾比勒的領事館,並逮捕了5名館內人員。也就在日前伊朗宣布英軍即將獲釋的同時,有消息稱,美國允許伊朗探視在伊拉克的外交人員。雖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斷然否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內部交易。
更巧合的是,今年初在巴格達被著伊拉克政府軍制服暴徒綁架的另1名伊朗外交官夏拉費,在伊朗宣布釋俘的前1天神秘獲釋。
但雙方都堅稱,沒有幕後交易關係,沒有交換條件,但使局勢發生戲劇性變化的力量是什麼呢?
可以這樣假設,是急劇升級的嚴峻局勢使伊朗有關方面覺悟到,已不能讓此事再拖下去。拖下去會有挽不回的危險。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此事終能急速解決,是伊朗有決定性的人物,作出放人的決定。
「伊朗有決定性的人物」絕不是阿馬丁加德這樣的城隍廟小鬼,他原只是1個小角色,剛好碰上改革派總統卡塔米可能掌權進行改革的危機,由大主教哈米尼使用其影響力旋轉乾坤,結果政策溫和的卡塔米落選,換了神經兮兮的強硬派人物阿馬丁加德上台。
但阿馬丁加德是什麼料,哈米尼看得很清楚。哈米尼看得更清楚的是,美國不但已出動了2個航空母艦的龐大戰鬥群開向波斯灣,第3隊艦群也在部署中,如果伊朗不在此時當機立斷的話,等這3大艦群開到波斯灣來,恐怕布希不會讓它們空手回去了。
布希從一開始就要拔除伊朗這個釘子。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代原是美國在中東的好朋友,柯麥尼發動宗教革命後,先把美國外交人員囚禁在使館內達1年多,從此美伊關係不斷惡化,最後釀成今日的伊朗核武危機。布希不喜歡伊朗,超過伊拉克,但他在中東先對伊拉克動手,原因是海珊太囂張,布希又誤信了伊拉克擁有大量殺傷性武器的假情報,故決定先對付伊拉克,再來對付伊朗。但人算不如天算,布希至今無法施行他改造中東的計畫,雖然在伊拉克已成立了民主政府,但教派衝突愈演愈烈,布希在國內外一片反對聲下,正不知如何下台。在如此尷尬的情勢下,碰上15名英軍被伊朗逮捕這事件,迫使布希非作出因應決定不可,此時美國若在波斯灣作出某種動作,布希或可以改變一下目前所處的劣勢,也說不定。
但美國要攻打伊朗,像伊拉克一樣派軍隊進入其境內打正規戰是不可能的。伊拉克之戰已打得如此一團糟,進退兩難,哪能在伊朗再開闢1個戰場?所以,布希若對伊朗動手,一定使用突襲,用戰機或飛彈炸毀伊朗的核設施。這是在目前來說,不必損兵折將,不太遭美國公民反對的對伊朗發動戰爭的做法。
哈米尼顯然已感到這可能導致的危機正在逼近,所以在適當的時候來個急煞車,這就出現了伊朗突然放人的情況。
伊朗自柯麥尼死後,大權落在哈米尼手裡,他利用群眾對宗教領袖的崇拜,不但抓宗教及政經大權,抓國家發展方向,甚至操縱選舉。改革派卡塔米落選,強硬派阿馬丁加德當選,便是他的「傑作」。哈米尼不喜歡改革,因為一旦實現改革,他就當不了「舵手」。還是阿馬丁加德這種唯唯諾諾的小角色好,舵手永遠是舵手。
最近伊朗報紙曾批評阿馬丁加德說話太誇張,並說伊朗的核子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外交策略。有人認為,伊朗報紙會發出這種訊息,是哈米尼授意的。
這就使人比較放心,說明哈米尼還是比較有理性和謀略的,不是亂發神經的小子;他懂得在什麼時候收,在什麼時候放,那麼,事情就不可能糟到太不可收拾的程度了!
有消息說,美國對在伊拉克逮捕的幾名伊朗外交人員態度的軟化,是英軍獲釋的關鍵。事緣駐伊拉克美軍於今年1月11日襲擊了伊朗駐伊拉克北部城市埃爾比勒的領事館,並逮捕了5名館內人員。也就在日前伊朗宣布英軍即將獲釋的同時,有消息稱,美國允許伊朗探視在伊拉克的外交人員。雖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斷然否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內部交易。
更巧合的是,今年初在巴格達被著伊拉克政府軍制服暴徒綁架的另1名伊朗外交官夏拉費,在伊朗宣布釋俘的前1天神秘獲釋。
但雙方都堅稱,沒有幕後交易關係,沒有交換條件,但使局勢發生戲劇性變化的力量是什麼呢?
可以這樣假設,是急劇升級的嚴峻局勢使伊朗有關方面覺悟到,已不能讓此事再拖下去。拖下去會有挽不回的危險。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此事終能急速解決,是伊朗有決定性的人物,作出放人的決定。
「伊朗有決定性的人物」絕不是阿馬丁加德這樣的城隍廟小鬼,他原只是1個小角色,剛好碰上改革派總統卡塔米可能掌權進行改革的危機,由大主教哈米尼使用其影響力旋轉乾坤,結果政策溫和的卡塔米落選,換了神經兮兮的強硬派人物阿馬丁加德上台。
但阿馬丁加德是什麼料,哈米尼看得很清楚。哈米尼看得更清楚的是,美國不但已出動了2個航空母艦的龐大戰鬥群開向波斯灣,第3隊艦群也在部署中,如果伊朗不在此時當機立斷的話,等這3大艦群開到波斯灣來,恐怕布希不會讓它們空手回去了。
布希從一開始就要拔除伊朗這個釘子。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代原是美國在中東的好朋友,柯麥尼發動宗教革命後,先把美國外交人員囚禁在使館內達1年多,從此美伊關係不斷惡化,最後釀成今日的伊朗核武危機。布希不喜歡伊朗,超過伊拉克,但他在中東先對伊拉克動手,原因是海珊太囂張,布希又誤信了伊拉克擁有大量殺傷性武器的假情報,故決定先對付伊拉克,再來對付伊朗。但人算不如天算,布希至今無法施行他改造中東的計畫,雖然在伊拉克已成立了民主政府,但教派衝突愈演愈烈,布希在國內外一片反對聲下,正不知如何下台。在如此尷尬的情勢下,碰上15名英軍被伊朗逮捕這事件,迫使布希非作出因應決定不可,此時美國若在波斯灣作出某種動作,布希或可以改變一下目前所處的劣勢,也說不定。
但美國要攻打伊朗,像伊拉克一樣派軍隊進入其境內打正規戰是不可能的。伊拉克之戰已打得如此一團糟,進退兩難,哪能在伊朗再開闢1個戰場?所以,布希若對伊朗動手,一定使用突襲,用戰機或飛彈炸毀伊朗的核設施。這是在目前來說,不必損兵折將,不太遭美國公民反對的對伊朗發動戰爭的做法。
哈米尼顯然已感到這可能導致的危機正在逼近,所以在適當的時候來個急煞車,這就出現了伊朗突然放人的情況。
伊朗自柯麥尼死後,大權落在哈米尼手裡,他利用群眾對宗教領袖的崇拜,不但抓宗教及政經大權,抓國家發展方向,甚至操縱選舉。改革派卡塔米落選,強硬派阿馬丁加德當選,便是他的「傑作」。哈米尼不喜歡改革,因為一旦實現改革,他就當不了「舵手」。還是阿馬丁加德這種唯唯諾諾的小角色好,舵手永遠是舵手。
最近伊朗報紙曾批評阿馬丁加德說話太誇張,並說伊朗的核子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外交策略。有人認為,伊朗報紙會發出這種訊息,是哈米尼授意的。
這就使人比較放心,說明哈米尼還是比較有理性和謀略的,不是亂發神經的小子;他懂得在什麼時候收,在什麼時候放,那麼,事情就不可能糟到太不可收拾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