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南韓、日本之行於13日結束,國際傳媒關注的是溫家寶對日本的「融冰之旅」,而忽視了他整個行程的外交設計。其實,中韓面臨的矛盾也並不比中日面臨的矛盾少,在某種程度上還更為棘手。理由十分簡單,中日的歷史問題糾葛,北京還是站在1個道德高度,畢竟在過去的戰爭中,是日本侵略欺侮了中國,日本的戰爭罪行,在中日歷史矛盾「國際化」的過程中,會被西方民主國家中的民眾越來越清楚地認識,美加兩國對慰安婦問題的表態就是1例,還有,今年是中日全面戰爭70周年,國際上有3部敘述南京大屠殺以及慰安婦的巨片問世,引起的反響可想而知。
但是,中韓的歷史糾葛,就複雜得多,南韓申請的多項歷史文化遺產,被認為是侵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而中國編寫的高句麗史,則被視為是對南韓歷史的「蹂躪」,而西方把長白山的音譯改成白頭山,南韓高興,北京沮喪,而這種歷史文化之爭的背後,這又隱藏著領土之爭的「玄機」,可謂是處處陷阱。還有,因為北韓問題的存在,北京也必須在兩韓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又是頭痛的事情。更嚴重的是,南韓與美國、日本又是安保上的盟國,北京必須拉攏南韓,鬆動美國對北京潛在圍堵的「鏈條」。這些問題,都導致了中韓關係是1種「儒家式的軟較量」。
雖然北京在這趟外交行程設計中,特別加進了與東京、首爾等距離的考量,但是,鑒於中日兩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在區域的主導作用,溫家寶訪日的分量在國際媒體的報導中也是一面倒的大。在那麼短的行程中,包括了溫家寶與安倍的高峰會談,晉見日皇,繼已故人大委員長彭真之後20多年來首次在國會演講,以及會見在野黨及各階層人士,溫家寶在主人的安排下,真的想達成所謂的「全面融冰」,使安倍去年首次訪華時提出的「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落到實處。我們如果僅從剛剛發表的中日聯合新聞公報來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性進展,尤其是在中日矛盾的表面癥結「歷史問題上」,日本沒有具體的承諾,因此也就沒有任何進展,而中方在幫助解決北韓綁架日本人問題,對日本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問題上,亦都無法開出暢通的綠燈。為何中日經貿關係進展快速,雙方政府和財經學界人士也都充分認識必須改變目前「政冷經熱」的局面,但為什麼都熱不起來呢?
很顯然,這是因為中日兩國國內的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民間對政府政策的牽制作用越來越大。以往,日本自民黨專權,政策都由黨內的強人說了算,再加上中國窮、日本富,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補償心理也很濃重,因此在文革及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中日友好的氛圍籠罩4島,對華政策容易推動;同樣,中國社會封閉,政府一言九鼎,人民說話的分量也不大。但如今形勢逆轉,自民黨權力萎縮,中國崛起,日本民眾對華觀感發生重大變化,在歷史問題上不滿中國指手畫腳的情緒越來越強烈,舉例而言,始終把保持對華態度強硬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這次在諸多不利條件又以絕對優勢贏得第3度連任,最為理性左翼的首都區選民都是這樣的姿態,何況保守的鄉鎮區?在這種情況下,安倍怎麼可以在歷史問題上與北京站在一起呢?中南海面臨的局面大致相同,以前對日政策,政府說了算,對反對意見用行政手腕加以封殺即可,如今民意力量越來越強,互聯網作用越來越大,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既是政府手中的牌,也是政府背上的刺,這又無形中牽制了政府的對日決策。
由此可見,中日關係要全面融冰,單靠領袖的幾次互訪還不夠,要從冰層底下生火加溫,那就是雙方民眾內心的怨恨情意結要徹底解開。
但是,中韓的歷史糾葛,就複雜得多,南韓申請的多項歷史文化遺產,被認為是侵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而中國編寫的高句麗史,則被視為是對南韓歷史的「蹂躪」,而西方把長白山的音譯改成白頭山,南韓高興,北京沮喪,而這種歷史文化之爭的背後,這又隱藏著領土之爭的「玄機」,可謂是處處陷阱。還有,因為北韓問題的存在,北京也必須在兩韓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又是頭痛的事情。更嚴重的是,南韓與美國、日本又是安保上的盟國,北京必須拉攏南韓,鬆動美國對北京潛在圍堵的「鏈條」。這些問題,都導致了中韓關係是1種「儒家式的軟較量」。
雖然北京在這趟外交行程設計中,特別加進了與東京、首爾等距離的考量,但是,鑒於中日兩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在區域的主導作用,溫家寶訪日的分量在國際媒體的報導中也是一面倒的大。在那麼短的行程中,包括了溫家寶與安倍的高峰會談,晉見日皇,繼已故人大委員長彭真之後20多年來首次在國會演講,以及會見在野黨及各階層人士,溫家寶在主人的安排下,真的想達成所謂的「全面融冰」,使安倍去年首次訪華時提出的「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落到實處。我們如果僅從剛剛發表的中日聯合新聞公報來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性進展,尤其是在中日矛盾的表面癥結「歷史問題上」,日本沒有具體的承諾,因此也就沒有任何進展,而中方在幫助解決北韓綁架日本人問題,對日本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問題上,亦都無法開出暢通的綠燈。為何中日經貿關係進展快速,雙方政府和財經學界人士也都充分認識必須改變目前「政冷經熱」的局面,但為什麼都熱不起來呢?
很顯然,這是因為中日兩國國內的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民間對政府政策的牽制作用越來越大。以往,日本自民黨專權,政策都由黨內的強人說了算,再加上中國窮、日本富,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補償心理也很濃重,因此在文革及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中日友好的氛圍籠罩4島,對華政策容易推動;同樣,中國社會封閉,政府一言九鼎,人民說話的分量也不大。但如今形勢逆轉,自民黨權力萎縮,中國崛起,日本民眾對華觀感發生重大變化,在歷史問題上不滿中國指手畫腳的情緒越來越強烈,舉例而言,始終把保持對華態度強硬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這次在諸多不利條件又以絕對優勢贏得第3度連任,最為理性左翼的首都區選民都是這樣的姿態,何況保守的鄉鎮區?在這種情況下,安倍怎麼可以在歷史問題上與北京站在一起呢?中南海面臨的局面大致相同,以前對日政策,政府說了算,對反對意見用行政手腕加以封殺即可,如今民意力量越來越強,互聯網作用越來越大,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既是政府手中的牌,也是政府背上的刺,這又無形中牽制了政府的對日決策。
由此可見,中日關係要全面融冰,單靠領袖的幾次互訪還不夠,要從冰層底下生火加溫,那就是雙方民眾內心的怨恨情意結要徹底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