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美國的財赤與貿赤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當時的尼克森總統,把心一橫,通過兩次美元的大幅貶值,去解決問題。後來尼克森又宣告美元與黃金脫鉤,金價升了又跌,股市跌了又升,結果是解決了經濟危機。今天這種情況又再歷史重演,布希總統會否再用這種策略呢?
到了90年代的柯林頓時期,政府大致上用高息政策,去壓抑通脹,亦吸引外資,如是股市節節上升,金價受到抑制。不過步入這個世紀,利率回落,由於中央銀行多印美鈔,因而消費強勁,樓價暴升,到了最近,樓價已停止上升,但儲蓄率仍然偏低,美元節節下滑,金價步步高升,布希總統已面臨1個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其實這個局面自去年底已陸續出現,環球性減持美元行動已逐漸開始,將本來投資於美債及美國地產的資金,改為投資新興市場、黃金及其他天然資源,結果是新興市場的股市、金價、油價等的急升。在國際的層面,日本經濟復原,已經放棄零利率的政策,歐洲經濟略有改善,使日圓與歐元逐步上升,歐盟會再1次加息,最近澳洲加了1次以後,可能再有第2次,如是澳元近日急升,東南亞的龍頭新加坡幣值的升勢更為凌厲,而亞洲的央行,亦紛紛買入歐元,減持美元。看來美國作為全球領導的軸心效用,作為吸引資金的磁石效應會受到挑戰,而出現資金外流的水銀效果,又會否出現呢?
較早前國際貨幣基金會發表的1份「世界經濟展望」,就道出玄機,露出端倪。報告指出,今日正面臨全球經濟失衡的局面,特別體現於兩方面,其1是美國龐大的經常帳赤字正不斷惡化;其2是美國的對外債務同時亦急劇上升,且很難走回頭。逆差的金額達到8000多億美元,佔全國生產總值的0.5%稍多,債務亦超出9萬億美元,竟然佔全國生產總值的75%。
兩重失衡的局面,又催生雙循環的情況:其1是亞洲國家,向美國輸出產品,收集了大額外匯儲備,去年中、日、韓、泰、菲、馬、印尼7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多達3000多億美元,而外匯儲備的總額更超越2萬億美元;其2是這些儲備又透過購買美債,倒流美國,支持美國人多些消費,多買亞洲的進口產品,加深了這種經濟失衡的現象。
剩下的解決方法,不外以下幾種:第1是美國試行中國模式的宏觀調控,但會有損美國一向奉行的自由經濟傳統,亦有違主流的民意;第2是任由國際資本流向的突然倒轉,狂拋美元,使美元被動地大幅貶值;第3,是美元驟然主動地大幅貶值,把局面突然扭轉,這兩個方法,都是美國不想見到,又不願見到;第4,是勸所有與美國貿易出現順差的亞洲國家,自動把貨幣升值,這又是美國很難做到的。
最後的辦法,亦是最好的辦法,是政府停止干預匯市,讓美元緩慢地,亦逐漸地貶值,既不會引起國際的反感,亦不致招來國內的反對。不過如此一來,會削弱美元作為世界主導貨幣的地位,亦消減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動力,亦削除美國作為世界軸心的光榮。只期望這只是權宜的措施,當美元可以轉強時,情勢當然又可扭轉。好大喜功的布希總統,難道可以抗拒潮流嗎?
對兩岸3地而言,當然悲喜參半,香港當然受惠於美元貶值,中國大陸亦有能力抵消負面作用,台灣的經濟由於已向中國大陸傾斜,負面影響會是有限的。
到了90年代的柯林頓時期,政府大致上用高息政策,去壓抑通脹,亦吸引外資,如是股市節節上升,金價受到抑制。不過步入這個世紀,利率回落,由於中央銀行多印美鈔,因而消費強勁,樓價暴升,到了最近,樓價已停止上升,但儲蓄率仍然偏低,美元節節下滑,金價步步高升,布希總統已面臨1個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其實這個局面自去年底已陸續出現,環球性減持美元行動已逐漸開始,將本來投資於美債及美國地產的資金,改為投資新興市場、黃金及其他天然資源,結果是新興市場的股市、金價、油價等的急升。在國際的層面,日本經濟復原,已經放棄零利率的政策,歐洲經濟略有改善,使日圓與歐元逐步上升,歐盟會再1次加息,最近澳洲加了1次以後,可能再有第2次,如是澳元近日急升,東南亞的龍頭新加坡幣值的升勢更為凌厲,而亞洲的央行,亦紛紛買入歐元,減持美元。看來美國作為全球領導的軸心效用,作為吸引資金的磁石效應會受到挑戰,而出現資金外流的水銀效果,又會否出現呢?
較早前國際貨幣基金會發表的1份「世界經濟展望」,就道出玄機,露出端倪。報告指出,今日正面臨全球經濟失衡的局面,特別體現於兩方面,其1是美國龐大的經常帳赤字正不斷惡化;其2是美國的對外債務同時亦急劇上升,且很難走回頭。逆差的金額達到8000多億美元,佔全國生產總值的0.5%稍多,債務亦超出9萬億美元,竟然佔全國生產總值的75%。
兩重失衡的局面,又催生雙循環的情況:其1是亞洲國家,向美國輸出產品,收集了大額外匯儲備,去年中、日、韓、泰、菲、馬、印尼7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多達3000多億美元,而外匯儲備的總額更超越2萬億美元;其2是這些儲備又透過購買美債,倒流美國,支持美國人多些消費,多買亞洲的進口產品,加深了這種經濟失衡的現象。
剩下的解決方法,不外以下幾種:第1是美國試行中國模式的宏觀調控,但會有損美國一向奉行的自由經濟傳統,亦有違主流的民意;第2是任由國際資本流向的突然倒轉,狂拋美元,使美元被動地大幅貶值;第3,是美元驟然主動地大幅貶值,把局面突然扭轉,這兩個方法,都是美國不想見到,又不願見到;第4,是勸所有與美國貿易出現順差的亞洲國家,自動把貨幣升值,這又是美國很難做到的。
最後的辦法,亦是最好的辦法,是政府停止干預匯市,讓美元緩慢地,亦逐漸地貶值,既不會引起國際的反感,亦不致招來國內的反對。不過如此一來,會削弱美元作為世界主導貨幣的地位,亦消減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動力,亦削除美國作為世界軸心的光榮。只期望這只是權宜的措施,當美元可以轉強時,情勢當然又可扭轉。好大喜功的布希總統,難道可以抗拒潮流嗎?
對兩岸3地而言,當然悲喜參半,香港當然受惠於美元貶值,中國大陸亦有能力抵消負面作用,台灣的經濟由於已向中國大陸傾斜,負面影響會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