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忽略肥胖問題正進入東南亞社會

2007-04-28 11:47:2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新加坡「海峽時報」日前引述法新社的消息說,馬來西亞衛生部長蔡細歷發言指出,在東南亞肥胖人口最多的大馬,中風和高血壓病例增加幅度令人膽顫心驚。這是蔡部長4月稍早警告國民,也許要面對和體重過重有關疾病的「疫情」後,另1次撂出重話。顯然肥胖問題進入東南亞社會,已為大馬公共衛生行政首長增添了相當壓力,毫不隱諱將默默進入南洋社會的肥胖「疫情」公開,讓各方人士了解其嚴重性並及早籌謀對策,庶免受積重難返之苦。
 
東南亞各地居民,不乏和西洋人接觸機會,對於外國人普遍碩大體型,多已見過,一般所謂肥胖問題,可能有了初步印象。若以東方人的身材和洋人相比,大多「小了一號」,似乎看不出肥胖問題來,所以大馬蔡部長因國民肥胖人口增加而「膽顫心驚」,反而覺得略感訝異。但是,東南亞肥胖人口日益增加,並因肥胖衍生若干問題,政府衛生部門接觸到病例,有具體統計數字可資覆按。所以蔡部長將馬來西亞體重過重人數居東南亞各國之冠的問題,攤到桌面上來公開討論,並警告國民也許得面對與體重過重有關疾病的「疫情」,不是大驚小怪,而是忠於職守的表現。大馬肥胖人口居南洋國家之首,當然得仔細了解肥胖問題,其餘各國也應鑑於與大馬情況多同質,也直提高警覺,嚴肅面對肥胖。
 
蔡細歷部長說,大馬中風住院的人數,2005年有1萬7,900位,到2006年竟達5萬2,000位,足增加3倍之多。一般情況下,中風是由肥胖所衍生的主要原因之1,數據顯示,大馬有肥胖問題的成人,2003年占總人口的12.2%,幾乎是1996年4.4%的3倍。同時,胖子的血壓多半偏高,30歲以上的馬來西亞人29.9%有高血壓的問題,較早前1986年則僅14.4%有此症狀而已。這種高血壓症大幅成長的現象,乃是中風症的根源。青壯人口中有這許多人罹此疾,說倒就倒。即使沒有中風那麼嚴重,不時頭部暈眩,也可能引起心神不寧,正常的工作能量大打折扣,聞悉相關消息,焉能不憂心忡忡。
 
由肥胖問題發展到中風留醫,看起來是已告透頂。但這只是問題的一端而已,肥胖和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也多有瓜葛牽連。一旦體重逾量,可以說是付出代價的開始,而且糾纏期間長,影響層面大,是該加以避免的。但是環境改變、族群習俗,往往形成為孕育肥胖問題的源頭。肥胖通常是文明社會的產物,歐美工業國家富裕得早,到社會進入小康,一般人民生活水準提升,肥胖問題很自然就出現。回顧東南亞國家在1997年之前,鮮少聽說有肥胖問題,到了東亞金融風暴漸趨平緩,新興經濟體發展環境改善,肥胖問題便默默進入社會。加上不同族群的觀念、生活方式的迥異,遂有「西風東漸」現象,肥胖問題幾至於一發不可收拾,從現在啟動矯正機制,都已嫌晚了。
 
歐美先進國家在飽受肥胖問題困擾教訓之餘,已大聲疾呼要將肥胖列為疾病加以治療,不容再予輕忽。這種說法和蔡部長要求大馬國人面對肥胖「疫情」,有如異曲同工。對肥胖認識愈深入,愈覺得茲事體大,處理肥胖問題要耗費的社會資源,遠比想像要多。以往為追求時尚,把歐美的生活方式不加適當選擇就接納,尤其是飲食方面對速食料理亦步亦趨,終有目前肥胖問題跟來,欲罷不能的現象。
 
當然,肥胖問題之所以滋大,還有其他原因,而且不同環境有不同根源。馬來西亞衛生部長以馬國居東南亞國家超重人數榜首,挺身而出,陳述了對肥胖問題的憂心。正是東南亞國家經貿蓬勃發展中非常有價值的呼聲,東亞地區落後已久,當此前途顯露光明的時際,莫忽略了負面的影響,應該大家一起來,重視並解決肥胖問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