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由多家企業代表組成的中國商務採購團,9日在舊金山與美國企業廠商簽定了27項合約,購買高科技產品,總值達43.2億美元。這顯示中方「協助減少雙方貿易失衡」的誠意,和美方對高科技出口有放寬的意向;從兩國長遠關係來看,是值得鼓勵的發展。
舊金山是採購團登陸的第1站,此後將訪問亞特蘭大、芝加哥和華府。中方購買的科技、農業和工業項目與合作協議,總值在120億到160億美元之間。中國副總理吳儀近期將訪美國,與財政部長鮑森舉行高階經貿會談。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逐年增加,加上產業外移、失業增加等現象,幾乎形成軍事、外交以外的另1型「中國威脅論」,兩國當政者都不能漠視。美方要求人民幣升值、加強保護知識財產權等。中方希望美方放寬高科技出口的限制。雙方立場雖尚有很大距離,但從平等互惠的原則出發,將可逐步獲得改善。
中國挾近年經濟快速成長的優勢,整個貿易政策,有細密的佈局,像此次採購團的組成採購的項目、訪問的地點,都經精心選擇。採購團長由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擔任。中方選派吳儀和馬秀紅兩位女性首長出馬,似有意增強和解的柔性印象,貿易不一定必須是「作戰」,作生意本來就要和氣生財,彼此有利,生意才能作得下去。
中國自50年代的一窮二白,60年代的文革動亂,直到80年代才醞釀改革開放,改變了閉關鎖國政策,到今天已成為世界第3位貿易大國。崛起勢頭之旺,令人刮目相看。但這中間過程歷盡崎嶇,「出口導向」的經貿路線,以及「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心態,造成了當前許多不合理的畸形現象。
由於中國「既富有,又貧窮,既強大,又落後」的種種矛盾,遂引起國際間嚴重的疑忌和責難,不同腔調的「威脅論」,多少亦由此而來。
大力推動出口,已經相當成功,「中國出口商,賺完美國賺世界」,已是舉世共見的事實。但賺飽了之後,又當如何?
經濟學者大多認為,中國在賺夠了錢之後,應該大大擴展國內的消費,提高內需,逐漸取代出口。
1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中國,個人消費性支出,在全國生產毛額中僅佔38%,而美國則達70%。中國人吝於消費,部分理由或可歸於節儉成性,有錢要存起來,「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但同時也是由於對未來有太大的「不確定感」。中國至今沒有全國性的社會福利制度,只有17%的工人能領退休金,失業保險更只有14%人可以領到;醫療保健在廣大農村幾乎不存在。這些都是應該、也必須及早改正的缺失。在一窮二白年代,當政者要大家束緊腰帶,忍苦耐勞。如今國家富起來了,強起來了,掌握著「資源總分配」大權的政府,應該對「賺世界」得來的財富,作更明智、更實惠的分配和安排,不能老是官府蓋大樓,幹部加薪水,現在是照顧全民的時候了。
中國官方估算,每年因職業病、工傷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下2000億元,人命的損失更為嚴重。城市白領階級工作壓力大,薪水半數只夠付房貸;中小企業有毒有害者超過1600萬家,食品飼料出現含毒和偽造等事故,更是日有所聞。不肖業者只顧賺錢,不惜害人。單單是鼓勵生產,獎勵出口,「賺完美國賺世界」,卻解決不了中國自身的問題。
到國外大量採購,是合作與進步所必需的。但政府更應努力的,是積極加強社會福利政策,改善國民生活,提高國內市場需要,不要老是把生產上「超英趕美」當作惟一目標。全國13億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都能享受到「賺完美國賺世界」的好處,才是真正的成功。
舊金山是採購團登陸的第1站,此後將訪問亞特蘭大、芝加哥和華府。中方購買的科技、農業和工業項目與合作協議,總值在120億到160億美元之間。中國副總理吳儀近期將訪美國,與財政部長鮑森舉行高階經貿會談。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逐年增加,加上產業外移、失業增加等現象,幾乎形成軍事、外交以外的另1型「中國威脅論」,兩國當政者都不能漠視。美方要求人民幣升值、加強保護知識財產權等。中方希望美方放寬高科技出口的限制。雙方立場雖尚有很大距離,但從平等互惠的原則出發,將可逐步獲得改善。
中國挾近年經濟快速成長的優勢,整個貿易政策,有細密的佈局,像此次採購團的組成採購的項目、訪問的地點,都經精心選擇。採購團長由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擔任。中方選派吳儀和馬秀紅兩位女性首長出馬,似有意增強和解的柔性印象,貿易不一定必須是「作戰」,作生意本來就要和氣生財,彼此有利,生意才能作得下去。
中國自50年代的一窮二白,60年代的文革動亂,直到80年代才醞釀改革開放,改變了閉關鎖國政策,到今天已成為世界第3位貿易大國。崛起勢頭之旺,令人刮目相看。但這中間過程歷盡崎嶇,「出口導向」的經貿路線,以及「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心態,造成了當前許多不合理的畸形現象。
由於中國「既富有,又貧窮,既強大,又落後」的種種矛盾,遂引起國際間嚴重的疑忌和責難,不同腔調的「威脅論」,多少亦由此而來。
大力推動出口,已經相當成功,「中國出口商,賺完美國賺世界」,已是舉世共見的事實。但賺飽了之後,又當如何?
經濟學者大多認為,中國在賺夠了錢之後,應該大大擴展國內的消費,提高內需,逐漸取代出口。
1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中國,個人消費性支出,在全國生產毛額中僅佔38%,而美國則達70%。中國人吝於消費,部分理由或可歸於節儉成性,有錢要存起來,「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但同時也是由於對未來有太大的「不確定感」。中國至今沒有全國性的社會福利制度,只有17%的工人能領退休金,失業保險更只有14%人可以領到;醫療保健在廣大農村幾乎不存在。這些都是應該、也必須及早改正的缺失。在一窮二白年代,當政者要大家束緊腰帶,忍苦耐勞。如今國家富起來了,強起來了,掌握著「資源總分配」大權的政府,應該對「賺世界」得來的財富,作更明智、更實惠的分配和安排,不能老是官府蓋大樓,幹部加薪水,現在是照顧全民的時候了。
中國官方估算,每年因職業病、工傷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下2000億元,人命的損失更為嚴重。城市白領階級工作壓力大,薪水半數只夠付房貸;中小企業有毒有害者超過1600萬家,食品飼料出現含毒和偽造等事故,更是日有所聞。不肖業者只顧賺錢,不惜害人。單單是鼓勵生產,獎勵出口,「賺完美國賺世界」,卻解決不了中國自身的問題。
到國外大量採購,是合作與進步所必需的。但政府更應努力的,是積極加強社會福利政策,改善國民生活,提高國內市場需要,不要老是把生產上「超英趕美」當作惟一目標。全國13億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都能享受到「賺完美國賺世界」的好處,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