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勞工權益監察組織日前指出,儘管經濟快速成長,亞洲部分地區的女性求職困難。東南亞若干開發中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就業女性比例更明顯偏低。縱使女性有幸找到工作,也得面對性別歧視和工資較低問題,勞工權益不均現象甚是明顯。事實上這是1個延續久遠且非常嚴肅的問題,經濟成長、環境改善後尤其顯著,聯合國相關組織不時殷殷垂注,相信是克盡「告知」的義務。勞工權益問題,不僅亞洲地區有失衡現象,歐美先進國家亦復如此,要求表面上能看得過去,都還有1條漫長的路要走。
國際勞工組織亞太地區負責人黃玉武表示,「性別歧視不但違反人權,也背離經濟常識」。現階段國際環境重視人類生而平等,人權掛帥,因而凡事從人權切入,尤其令人側目;且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男女投入職場,工作崗位不同而表現各殊。從經濟貢獻衡量,幾已不分軒輊,有若干領域,女性甚至還強過於男性。因此黃玉武所強調的勞工人權與經濟常識,毋庸置疑,可以視為當今該努力以赴的目標。東亞地區近年環境改變迅速,相信聯合國勞工部門對亞洲女性工作權所關切的重點,也將出現新的面貌。只是兩性地位問題錯綜複雜,究竟對國際所提示的方向能接納多少,還待進一步觀察;而且若干特殊地區,縱有先進經驗介入推動,也可能事倍功半,做過高期待並不切實際。
目前國際上提人權、提經濟,幾以歐美先進國家的狀況為追求的目標,若能有歐美先進國家表現的水準,就算「達陣」,國際媒體必多有所宣揚,相關機構也不吝獎譽。但在兩性工作環境問題上,歐美女性的不平與無奈,較諸亞洲女性的際遇也無大差別,不同的只是項目內容。譬如,美國「華爾街日報」20年前首度使用「玻璃天花板」一詞,描寫女性在職場升遷時所遭遇的困難。經過20年努力,女性主義興起,婦權運動高漲,但「玻璃天花板」現象依然存在於歐美。女性在全美前500大企業中,高階經理人比率居然低於8%,和46.5%的女性就業人口相比,差若天壤。較諸亞洲女性在企業決策階層的比率,不見得強了多少,輿論認為這是女性商場人脈網絡不如男性、缺乏同性楷模的結果。顯然,縱使在所謂先進國,崇奉人權至上,到了實際操作時,還是會繞道,也會讓「玻璃天花板」繼續存在。
因此,勞工權益監察組織所提亞洲女性進入職場問題的報告,固有其指導性,從長遠觀點也宜接納為努力目標。但在現階段,尤其是亞洲若干地區經濟呈蓬勃發展的時際,我們更主張在做法上應以加強人力資源質素提升,做為「投資」於兩性平等的基礎。以印度為例,目前其為「金磚4國」之1,經貿表現耀眼,可以紅透了半邊天來形容。但聯合國勞工權益監察機構的調查報告,印度只有26%的女性有工作,遠低於全球勞動市場女性平均比例56.6%。假若印度當局將總預算用於提升人力資源的比率酌予調整,對女性先培育專長,再投入職場。以目前印度在國際高新科技勞務市場的領先地位,就業管道必然暢通。則女性就業比率足可翻一番,印度經濟成長率更是水漲船高,女性就業人口少的惡名立即消除,豈不是一舉數得。
以往國際討論女性就業,調門高、要求苛,以致調查報告都難令人滿意,遭調查的對象也不願由衷接納。如果聯合國方面能整合資源,改以積極輔導的方式,促成專業教育普及,迎合高新科技產業發展需要。則無論其為本國所需、或做勞務輸出大軍之用,真是無往而不利,面對久遠而嚴肅的問題,何不求新求變。
國際勞工組織亞太地區負責人黃玉武表示,「性別歧視不但違反人權,也背離經濟常識」。現階段國際環境重視人類生而平等,人權掛帥,因而凡事從人權切入,尤其令人側目;且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男女投入職場,工作崗位不同而表現各殊。從經濟貢獻衡量,幾已不分軒輊,有若干領域,女性甚至還強過於男性。因此黃玉武所強調的勞工人權與經濟常識,毋庸置疑,可以視為當今該努力以赴的目標。東亞地區近年環境改變迅速,相信聯合國勞工部門對亞洲女性工作權所關切的重點,也將出現新的面貌。只是兩性地位問題錯綜複雜,究竟對國際所提示的方向能接納多少,還待進一步觀察;而且若干特殊地區,縱有先進經驗介入推動,也可能事倍功半,做過高期待並不切實際。
目前國際上提人權、提經濟,幾以歐美先進國家的狀況為追求的目標,若能有歐美先進國家表現的水準,就算「達陣」,國際媒體必多有所宣揚,相關機構也不吝獎譽。但在兩性工作環境問題上,歐美女性的不平與無奈,較諸亞洲女性的際遇也無大差別,不同的只是項目內容。譬如,美國「華爾街日報」20年前首度使用「玻璃天花板」一詞,描寫女性在職場升遷時所遭遇的困難。經過20年努力,女性主義興起,婦權運動高漲,但「玻璃天花板」現象依然存在於歐美。女性在全美前500大企業中,高階經理人比率居然低於8%,和46.5%的女性就業人口相比,差若天壤。較諸亞洲女性在企業決策階層的比率,不見得強了多少,輿論認為這是女性商場人脈網絡不如男性、缺乏同性楷模的結果。顯然,縱使在所謂先進國,崇奉人權至上,到了實際操作時,還是會繞道,也會讓「玻璃天花板」繼續存在。
因此,勞工權益監察組織所提亞洲女性進入職場問題的報告,固有其指導性,從長遠觀點也宜接納為努力目標。但在現階段,尤其是亞洲若干地區經濟呈蓬勃發展的時際,我們更主張在做法上應以加強人力資源質素提升,做為「投資」於兩性平等的基礎。以印度為例,目前其為「金磚4國」之1,經貿表現耀眼,可以紅透了半邊天來形容。但聯合國勞工權益監察機構的調查報告,印度只有26%的女性有工作,遠低於全球勞動市場女性平均比例56.6%。假若印度當局將總預算用於提升人力資源的比率酌予調整,對女性先培育專長,再投入職場。以目前印度在國際高新科技勞務市場的領先地位,就業管道必然暢通。則女性就業比率足可翻一番,印度經濟成長率更是水漲船高,女性就業人口少的惡名立即消除,豈不是一舉數得。
以往國際討論女性就業,調門高、要求苛,以致調查報告都難令人滿意,遭調查的對象也不願由衷接納。如果聯合國方面能整合資源,改以積極輔導的方式,促成專業教育普及,迎合高新科技產業發展需要。則無論其為本國所需、或做勞務輸出大軍之用,真是無往而不利,面對久遠而嚴肅的問題,何不求新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