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辭職、謝長廷現象與陳水扁對應

2007-05-16 11:33:3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閃電」辭職,無疑是民進黨總統提名初選之後「謝長廷現象」的重大效應。正如民進黨內人士的看法,以現任閣揆的優勢在初選投票慘敗之後,蘇貞昌留在行政院怎麼做都是「綁手綁腳」,去職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陳水扁在未來台灣政局的作用及影響。
 
台灣媒體在初選後所做的民調顯示,謝長廷的聲望直逼馬英九,從表面觀察,藍綠之間的對決似乎不在意識形態,不在能否喚起選民但憑藍綠以為考量的熱情,而在政策有無牛肉,有無實質意義,能否提供選民當下的願景,但世事最難料者亦正在此。有太多跡象顯示,若非陳水扁操作過度,若非民進黨員對陳水扁投下了不信任票,謝長廷或許未必出線。況且陳水扁又宣示他不是「跛鴨」總統,還要站在制高點上「輔選」,成為足以牽動選局的變數。單就謝長廷言,就存在太多想像空間。台灣政局該如何解讀「謝長廷現象」,該如何理解當下及未來發展,在在都是關鍵。
 
從陳水扁個人利害觀察,謝長廷出線對陳水扁可謂是個沉重的打擊。這個打擊陳水扁會如何「反應」,當然要攻謝長廷之不備,還建立在打謝的論述除了高捷案和獻金案外,還有「憲法1中」等論述上。不論謝長廷如何解釋,深綠選民對謝仍有高度質疑,再加上北京傳出的評語,認為謝長廷相較陳水扁、蘇貞昌、呂秀蓮,甚至國民黨的馬英九,對兩岸政策還是有實績的,可以看到緩步向前的趨勢。不過,放在台灣大選的論述競爭裡,謝長廷之於兩岸政策若具有實績表述,當然是有其意義。唯就選民的區隔言,是不折不扣的兩面刃,深綠和淺綠可能就有不同選項。
 
然而,謝長廷要面對的還不僅是政策論述。處在台灣當前的政治文化氛圍下,馬、謝之爭非僅爭藍綠,還在個人風格的塑造以及選前再塑造。馬、謝兩位都具備黨主席和直轄市長的資歷,謝長廷猶勝一籌者則在閣揆的資歷。過往的資歷是出身的檢驗,但選民投票時的考量,有更多可能在乎候選人大選前的形象再塑造和再認定,馬、謝兩人能否在選舉市場上形成區隔優勢,看來都還有一段艱辛的路程以及但視主導選舉話題的能耐。謝長廷的最大包袱在陳水扁,謝長廷甩掉陳水扁易,但可能受陳水扁的牽制和阻梗。
 
再者,選舉變數往往突如其來,而這也是台灣選舉往往要看選前最後1夜的原因。以大選言,李登輝因海峽軍演而受惠,宋楚瑜因興票案而受害,陳水扁因319案得以橫竊大位都是具體例證。在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到謊言和耳語充斥,敗德之事層出不窮。而謝長廷所要面對的可能不在於馬英九會如何,而是陳水扁以及深綠團體的精神狀態。馬英九已有官司纏身,謝長廷大有可能遭檢察官起訴,如何肆應來自司法程序的「干擾」,化被動為主動,將不利的消極面,轉為正面、具有積極意義的訴求,謝長廷面對的考驗不可謂不嚴峻。
 
以陳水扁可能拋給謝長廷的變數為例,陳水扁目前最大的恐懼,端在下台後可能面臨的司法程序;而陳水扁所以會跡近公然地支持蘇貞昌,或在蘇貞昌和陳水扁兩人「心照不宣」的「默契」,不會總結陳水扁已遭揭發的「政績」和「收入」。至於陳、謝兩人,非僅積怨已久,而且自陳水扁執政以來,情結非但未見緩解,初選前的論辯,陳水扁明裡暗裡支持蘇貞昌,特別是謝長廷「罪證確切」的檢察官公文流傳在外,所種惡因固不一而足。從人性利害趨避的角度觀察,未來長扁之爭為民進黨及台灣政局帶來的「變數」,可能會令人不斷瞠目以對。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