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世界銀行總裁伍佛維茨幫女友加薪,正面臨丟官的危機,世銀調查委員會14日提出極具殺傷力的報告,指控世銀總裁讓女友升官調薪的做法違反世銀規定,世銀董事會將開會決定他的去留。
世銀董事會已討論過一些懲戒行動,包括開除他、要求他辭職、表示對他的領導失去信心,或予以申斥。董事會成員偏向表達不信任,或使用強烈字眼譴責,讓伍佛維茨很難,或不可能留任。伍佛維茨醜聞爆發迄今已1個月,造成185會員國分裂,美國力挺他,但歐洲和其他國家堅持要他走路。
紐約時報指出,歐洲各國對伍佛維茨的不滿已到極限,甚至在上個月中就向美國放話,只要布希政府能早點讓他下台,歐洲各國願繼續讓美國提名下屆世銀總裁人選。過去數10年來,世銀總裁一向由美國提名,歐洲近年來渴望改變傳統,搶過主導權,但為了逼退伍佛維茨,連這種努力都願意放棄了,由此可見歐洲各國對伍佛維茨厭惡之深。
63歲的伍佛維茨2005年6月進入世銀後,為了避嫌,也避免利益衝突,3個月後把他交往7年、原來在世銀任職的女友夏哈‧芮沙調往美國國務院,並為「補償」女友的損失,兩度為她爭取加薪,而且仍由世銀支薪,年薪加到近20萬美元,比國務卿賴斯的18萬6000美元還高。這不但是慷國帑之慨,而且是慷世界各國國庫之慨,以益女友。如此自私而又帶有色情性質的行為,引起各國公憤是很自然的。
伍佛維茨過去在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任內,被視為推動伊拉克戰爭的鷹派人士,這1點讓歐洲對他很有意見,到世銀後又被批判作風強硬,世銀內部早就怨聲四起,幫女友加薪的內幕曝光,適時引爆長期的不滿。但事實上,女友加薪只是事件的導火線,事件的本質是歐洲各國想爭回世銀的領導權,這是美國在布希領導下國家聲譽正在下跌的反映。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歐洲方面已明白表示,如果美國願意乾脆讓伍佛維茨下台,也還可能放布希一馬,讓美國繼續指派另1位世銀總裁,總之,伍佛維茨是非去職不可了。許多事情,都與伊拉克戰爭拉上關係;1場伊戰,真是打得美國手忙腳亂,面目無光!
伊戰不但影響美國,也影響英國。英國首相布萊爾日前正式宣布他將在6月辭去工黨黨魁及英國首相職,原因除了是在職太久之外,主要實與英國追隨美國打伊戰而遭到失敗有關。
歐盟各國一直是對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異常不服的。雖然,法國新選總統沙克吉在競選時已表示,他當選後將與美國親近;已被公認為「泛歐領導人」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推行親美政策,改善德國與美國的關係,但認真研究,歐洲人一直希望有自己自主的另一套政策,與美國政策有別,不必事事跟著美國走。此種傳統從戰後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已開始推行,到席哈克任法國總統時仍無改變。但他們始終建立不起1種有效的歐洲獨立政策,不跟美國走,結果是分散了力量,遇事無法順利解決問題。
伍佛維茨一直堅稱沒有做錯事,拒絕引退,他15日在董事會面前提出自辯,努力爭取繼續留任,並承諾改變管理風格。他要求諸位作出公平裁決,他強調董事會的決定影響他個人生涯,也影響到美國和全世界對世銀的觀感。白宮發言人史諾15日再度表示對伍佛維茨的支持。他自已也同意,在人事程序犯了錯誤,違規情況還不到開除的地步。
美國總統布希也力挺,歐洲各國醞釀集結力量,以董事會的多數股份迫使伍佛維茨辭職。
當然,從表面看,伍佛維茨所涉及的問題只是極小的男女關係,在世銀職員中,他有1個女朋友,說得清楚一點是1個情婦,有了婚外情之類,這一般上可謂「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問題在於他的職位是世銀總裁,是世界各國合資創辦,為世界各國金融服務的銀行,董事會到底會作出怎麼樣的決定,因為內情複雜,尤其歐美之間暗中較勁,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斡旋。
世銀董事會已討論過一些懲戒行動,包括開除他、要求他辭職、表示對他的領導失去信心,或予以申斥。董事會成員偏向表達不信任,或使用強烈字眼譴責,讓伍佛維茨很難,或不可能留任。伍佛維茨醜聞爆發迄今已1個月,造成185會員國分裂,美國力挺他,但歐洲和其他國家堅持要他走路。
紐約時報指出,歐洲各國對伍佛維茨的不滿已到極限,甚至在上個月中就向美國放話,只要布希政府能早點讓他下台,歐洲各國願繼續讓美國提名下屆世銀總裁人選。過去數10年來,世銀總裁一向由美國提名,歐洲近年來渴望改變傳統,搶過主導權,但為了逼退伍佛維茨,連這種努力都願意放棄了,由此可見歐洲各國對伍佛維茨厭惡之深。
63歲的伍佛維茨2005年6月進入世銀後,為了避嫌,也避免利益衝突,3個月後把他交往7年、原來在世銀任職的女友夏哈‧芮沙調往美國國務院,並為「補償」女友的損失,兩度為她爭取加薪,而且仍由世銀支薪,年薪加到近20萬美元,比國務卿賴斯的18萬6000美元還高。這不但是慷國帑之慨,而且是慷世界各國國庫之慨,以益女友。如此自私而又帶有色情性質的行為,引起各國公憤是很自然的。
伍佛維茨過去在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任內,被視為推動伊拉克戰爭的鷹派人士,這1點讓歐洲對他很有意見,到世銀後又被批判作風強硬,世銀內部早就怨聲四起,幫女友加薪的內幕曝光,適時引爆長期的不滿。但事實上,女友加薪只是事件的導火線,事件的本質是歐洲各國想爭回世銀的領導權,這是美國在布希領導下國家聲譽正在下跌的反映。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歐洲方面已明白表示,如果美國願意乾脆讓伍佛維茨下台,也還可能放布希一馬,讓美國繼續指派另1位世銀總裁,總之,伍佛維茨是非去職不可了。許多事情,都與伊拉克戰爭拉上關係;1場伊戰,真是打得美國手忙腳亂,面目無光!
伊戰不但影響美國,也影響英國。英國首相布萊爾日前正式宣布他將在6月辭去工黨黨魁及英國首相職,原因除了是在職太久之外,主要實與英國追隨美國打伊戰而遭到失敗有關。
歐盟各國一直是對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異常不服的。雖然,法國新選總統沙克吉在競選時已表示,他當選後將與美國親近;已被公認為「泛歐領導人」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推行親美政策,改善德國與美國的關係,但認真研究,歐洲人一直希望有自己自主的另一套政策,與美國政策有別,不必事事跟著美國走。此種傳統從戰後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已開始推行,到席哈克任法國總統時仍無改變。但他們始終建立不起1種有效的歐洲獨立政策,不跟美國走,結果是分散了力量,遇事無法順利解決問題。
伍佛維茨一直堅稱沒有做錯事,拒絕引退,他15日在董事會面前提出自辯,努力爭取繼續留任,並承諾改變管理風格。他要求諸位作出公平裁決,他強調董事會的決定影響他個人生涯,也影響到美國和全世界對世銀的觀感。白宮發言人史諾15日再度表示對伍佛維茨的支持。他自已也同意,在人事程序犯了錯誤,違規情況還不到開除的地步。
美國總統布希也力挺,歐洲各國醞釀集結力量,以董事會的多數股份迫使伍佛維茨辭職。
當然,從表面看,伍佛維茨所涉及的問題只是極小的男女關係,在世銀職員中,他有1個女朋友,說得清楚一點是1個情婦,有了婚外情之類,這一般上可謂「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問題在於他的職位是世銀總裁,是世界各國合資創辦,為世界各國金融服務的銀行,董事會到底會作出怎麼樣的決定,因為內情複雜,尤其歐美之間暗中較勁,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