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推動修憲再進一步

2007-05-19 12:28:5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雖然日本首相安倍的民意支持率仍無法拉高,但是他朝修憲的執政優先目標,又邁進了根本性的1大步。日本參議院日前以122票對99票通過了只限於修憲目的的「國民投票法案」,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有投票權,而贊成票必須超過半數,修憲才能通過,而且這個公民投票要在3年後舉行。顯然,自民黨在近10多年前推動的修憲運動,經歷過小泉內閣的派兵海外之後,生米煮成熟飯,已經形成了徹底修憲的內外基礎,而安倍晉三將其列為施政第1優先,既是對小泉路線的承繼,也是想在日本青史垂名。但是,處事謹慎的安倍不願意自己和自民黨單兵突進,造成不但成不了事,還在歷史留下罵名,因此採取平穩發展,最終得到大部分民意支持的修憲策略,讓民意為自己開路,掃清修憲障礙,完成日本大國崛起,軍事重振的100年基業。
 
安倍與小泉在政治目標上完全一致,但採用的策略則相差甚大。小泉喜歡直截了當,率性而為,「脫亞入美」,認為只要與美國親善,則不用擔心亞洲國家的反應,一步到位,就可以完成修憲大業。誰知,在全球化時代,美國雖然一霸超強,但其他國家也不是好惹的,小泉任性持續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韓憤怒、歐洲側目,政治冷潮洶湧,日本反對黨和反對修憲的和平力量巧妙借用外力,造成執政聯盟內部齟齬,社會民意嚴重分裂,成功阻擋了小泉「急修」的大動作,使他推動自衛隊出兵海外的行為,留下了「有違憲之嫌」的爭議。安倍則不同,上台後不急於按照傳統走訪華盛頓,而是去北京、首爾破冰,對靖國神社採取不參拜但送祭品的方針,在慰安婦問題上再三道歉,不但由此打開政治僵局,讓日本經濟獲得好處,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鄰國在日本修憲上「說三道四」,其中的要害不僅是減輕了外在壓力,而是斷了日本國內反戰勢力,反修憲勢力的「奶水」,因為經過10多年的右翼化努力,日本國內的民意風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反對修改和平憲法的力量,只能借助於外部力量,尤其是中韓等國的力量來維持抗爭,如今安倍採取柔軟外交,讓鄰國都難以啟齒發聲,無疑就是「釜底抽薪」。從這個意義上說,之前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日,雖然取得了安倍只能「曲線向靖國神社致意」的成果,日本政府也首次承認南京大屠殺,但也付出了北京在日本推動修憲問題上「失聲」的代價,相較之下,是得是失,恐怕還得留待歷史證實。
 
當然,從根本上說,北京與首爾等東亞鄰國是阻擋不了日本修憲步伐的,目前只有美國才能暫時阻擋自民黨推出新憲,但美國不想做,因為今天的美國無論在中東的戰爭方面,在遏制中國的崛起方面,甚至在台灣海峽的安保方面,都需要日本的奧援,甚至直接的出兵幫助。3度連任東京都知事的右翼元老石原慎太郎就大言不諱地說,一旦中美在台海衝突,還得靠日軍與解放軍短兵相接。美國很清楚,當年的日本非戰憲法,就是60年前在美國佔領軍的刺刀下達成的,修憲,說穿了就是修正過去美國的佔領歷史,但歷史環境和時空的變化,也已經無可避免地造成今天的美國否定過去美國的必然趨勢。
 
毋容置疑,日本是1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也是1個主權在民的國家,戰後憲法60年不動,已經是1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大多數民眾要求修憲,外人誰也無權干涉。但是,畢竟日本和平憲法的第9條是1種強烈的和平象徵,永遠放棄戰爭權力的宣示,也是全球愛好和平人民的1種共同理想,它是對世界大戰人類相互殺戮的最深切反省,更何況,這個和平憲法也締造了戰後世界最大的經濟發展奇蹟。如今,它將慢慢成為「過去的歷史」,這怎能不叫人感慨萬端?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走向永久的和平,還是走向戰爭的毀滅,從日本和平憲法的遭遇,難道不能看到1種悲觀的預兆?當然,日本人民還有3年時間來做認真的思考,是否要放棄憲法第9條,而世界在未來的3年中走向何處,恐怕也是可以影響日本人民投票選擇的重要因素。說到底,不僅是政治人物,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都要接受嚴峻的歷史拷問:要和平還是要戰爭?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