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當蘇貞昌閃電般辭職下台,海基會董事長張俊雄受陳水扁之命重新回鍋擔任行政院長,以及選舉操盤手邱義仁擔任副閣揆的人事佈局出爐後,沒有人會懷疑,陳水扁已經再次全面掌握行政系統,其目的顯然有3,1是整合天王殊死搏鬥之後傷痕累累的民進黨;2是重新確認陳水扁的領導地位,防止陳水扁真的跛腳;3是聯合府院黨3方力量,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全力抬轎助選,至於是否為了促成所謂的謝蘇配,稍後就會揭曉。海內外不少分析仍然在津津樂道所謂的「長扁心結」,也對謝蘇配還是謝葉配議論紛紛。
但是,既然未來的大選是藍綠兩組人馬的對決,是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對決,那麼,值得關注的是張俊雄的戰鬥內閣、選舉內閣到底會打出怎樣的政策牌,在最後1年為民進黨創造行政政績,為謝長廷的勝選加分,而這些政策當中,兩岸政策又是關鍵中的關鍵,而對民進黨、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美國和北京又會如何反應。有意思的是,陳水扁、張俊雄在民進黨全力推動「去中國化」的時刻,也在積極醞釀新的台獨決議文的時候,竟然重新強調要推動大陸觀光客來台,要推動貨運包機直航,要重新思考聖火來台,要以「築巢代替築牆」,「以合作代替對抗」等等。
必須注意的是,這決不單單是陳水扁「故技重演」,只是為了欺騙選民,而是謝長廷出線之後,陳水扁和謝蘇磋商後,精心策劃出來的民進黨大選兩岸政策的牌,目的當然是要打破自連戰登陸之後,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形成的優勢,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毫無疑問,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徘徊和出爾反爾,不但錯失了兩岸經貿交流的先機,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也帶來重大的負面作用,這1點連當年提出「戒急用忍」的李登輝都已經洞察清楚,並對民進黨大火力開炮,不要說別人了。在民進黨內,謝長廷曾經提出過「憲法一中」的概念,也曾經為了登陸,而提出過「1個中國,兩個城市」的彈性說法,剛下台的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提出過務實的「蘇修路線」,只有陳水扁,再加上1個突然變成「意識形態狂」的游錫,全力鼓吹台獨,把一切反對陳水扁的政治對手都打成「中國幫兇」,連台獨元老、領導紅衫軍的施明德,也被貼上統派標籤。如今,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已經走到盡頭,只能在最後的時刻接受謝蘇的務實路線,重提兩岸的經貿交流,尤其是對台灣經濟利多的大陸觀光客來台等事項,從這1點來看,雖然陳水扁作為總統還是主導兩岸政策,但是已經提前將謝蘇的政策思考納入進來,而張俊雄作為行政院長也必須全面推動。
這對國民黨的馬英九確實是1個重要的挑戰。本來,馬英九1方面可以現成享用連戰登陸的成果,收穫統派支持者的票源,但另1方面則可以在強調中華民國主權以及外交空間上與連宋微妙地拉開1點距離,以獲取本土中間派的選票,在終極統一和台獨也是選項的兩個極端當中創造最大的模糊空間,但是,如今民進黨重提務實的兩岸政策,讓謝長廷迅速拉近在兩岸議題上與馬英九的差距,從而逼迫馬英九在統獨問題上表態,並為此而喪失光譜1邊的選票。更危險的是,海內外已經有1種流行的看法,在謝長廷和馬英九之間,北京可能更希望謝長廷當選,因為馬英九當選,堅持反共,堅持中華民國,但不搞名義上法理上的台獨,只是要求台灣獲得更大的外交空間,可能要迫使北京作出巨大讓步;而謝長廷上台,既不會像陳水扁那樣搞急獨,但也無需北京做太大讓步就可以維持現狀。
由此可見,在未來很短的時間中,馬英九正式確立總統候選人位置後,必須與連宋、郁慕明等國親新泛藍元老仔細斟酌,與本土派敞開溝通,以期站在1個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上,重新思考和打造富有創意的兩岸政策,讓美國放心,讓北京安心,讓台灣老百姓開心。說到底,未來的總統大選,還是無法擺脫國家定位之爭和統獨之爭的主軸,馬英九要贏得選舉,必須提出比謝長廷更好的兩岸政策構想。
但是,既然未來的大選是藍綠兩組人馬的對決,是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對決,那麼,值得關注的是張俊雄的戰鬥內閣、選舉內閣到底會打出怎樣的政策牌,在最後1年為民進黨創造行政政績,為謝長廷的勝選加分,而這些政策當中,兩岸政策又是關鍵中的關鍵,而對民進黨、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美國和北京又會如何反應。有意思的是,陳水扁、張俊雄在民進黨全力推動「去中國化」的時刻,也在積極醞釀新的台獨決議文的時候,竟然重新強調要推動大陸觀光客來台,要推動貨運包機直航,要重新思考聖火來台,要以「築巢代替築牆」,「以合作代替對抗」等等。
必須注意的是,這決不單單是陳水扁「故技重演」,只是為了欺騙選民,而是謝長廷出線之後,陳水扁和謝蘇磋商後,精心策劃出來的民進黨大選兩岸政策的牌,目的當然是要打破自連戰登陸之後,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形成的優勢,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毫無疑問,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徘徊和出爾反爾,不但錯失了兩岸經貿交流的先機,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也帶來重大的負面作用,這1點連當年提出「戒急用忍」的李登輝都已經洞察清楚,並對民進黨大火力開炮,不要說別人了。在民進黨內,謝長廷曾經提出過「憲法一中」的概念,也曾經為了登陸,而提出過「1個中國,兩個城市」的彈性說法,剛下台的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提出過務實的「蘇修路線」,只有陳水扁,再加上1個突然變成「意識形態狂」的游錫,全力鼓吹台獨,把一切反對陳水扁的政治對手都打成「中國幫兇」,連台獨元老、領導紅衫軍的施明德,也被貼上統派標籤。如今,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已經走到盡頭,只能在最後的時刻接受謝蘇的務實路線,重提兩岸的經貿交流,尤其是對台灣經濟利多的大陸觀光客來台等事項,從這1點來看,雖然陳水扁作為總統還是主導兩岸政策,但是已經提前將謝蘇的政策思考納入進來,而張俊雄作為行政院長也必須全面推動。
這對國民黨的馬英九確實是1個重要的挑戰。本來,馬英九1方面可以現成享用連戰登陸的成果,收穫統派支持者的票源,但另1方面則可以在強調中華民國主權以及外交空間上與連宋微妙地拉開1點距離,以獲取本土中間派的選票,在終極統一和台獨也是選項的兩個極端當中創造最大的模糊空間,但是,如今民進黨重提務實的兩岸政策,讓謝長廷迅速拉近在兩岸議題上與馬英九的差距,從而逼迫馬英九在統獨問題上表態,並為此而喪失光譜1邊的選票。更危險的是,海內外已經有1種流行的看法,在謝長廷和馬英九之間,北京可能更希望謝長廷當選,因為馬英九當選,堅持反共,堅持中華民國,但不搞名義上法理上的台獨,只是要求台灣獲得更大的外交空間,可能要迫使北京作出巨大讓步;而謝長廷上台,既不會像陳水扁那樣搞急獨,但也無需北京做太大讓步就可以維持現狀。
由此可見,在未來很短的時間中,馬英九正式確立總統候選人位置後,必須與連宋、郁慕明等國親新泛藍元老仔細斟酌,與本土派敞開溝通,以期站在1個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上,重新思考和打造富有創意的兩岸政策,讓美國放心,讓北京安心,讓台灣老百姓開心。說到底,未來的總統大選,還是無法擺脫國家定位之爭和統獨之爭的主軸,馬英九要贏得選舉,必須提出比謝長廷更好的兩岸政策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