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經濟起伏,已有規律,5月素為宏觀調控政策出台之月,今年也不例外。在年初已敲定以緊縮為基調下,面對經濟的過熱之勢,在金融調控政策出台之後,多項宏觀調控政策也將陸續出台,目標直指防過熱、防通脹。
北京央行中國人民銀行18日出台利率、匯率、準備金率調整方案,被稱為「3箭齊發」的組合調控,引來內外議論之聲四起,其中「作用有限」之議,似成主流。然而,這些議論可能走偏,因為中國股市的狂升狂漲,吸引走太多注意力,但當局主台的金融政策,並非只針對股市,而只是緊縮政策的環節之1,當局另有目標,即慎防通脹,嚴防過熱。
雖然中國的政治,還帶有濃烈的專制色彩,但經濟已多元化漸興,表現為經濟政策的制定,即使在中央部門,也有艱難的博弈。目前經濟是否過熱、股市是否泡沬出現、通脹是否到來、流動性是否已經氾濫,一系列問題,都在爭議之中,包括體制之內。中國經濟主管者溫家寶、吳儀等人,已力排眾議,要求以防為主。因此,在金融調控政策出台之後,財稅調控政策可能現身,接下去不排除其餘類別的調控跟上,包括行政性政策。
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著「低通脹、高增長」的發展格局,今天爭論歸爭論,經濟過熱之象其實已具,不僅經濟增長已連續5個季度保持在10%以上,今年首季增長更高達11.1%,不只是「偏快」。時移世易,經濟的過熱,已有了不同的表現。1993年的經濟過熱,表現為金融秩序大亂和糧食危機;2003年經濟過熱,表現為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這次經濟過熱,表現為資產價格狂漲和通貨膨脹陰影襲來。
先看通貨膨脹的威脅。今年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3%,4月上漲3%,都超過了央行自定的通脹警戒線。但這1指標,還有低估之嫌,1是統計當局的CPI指標,不計房地產等消費在內,一向受到質疑;2是地區差異又十分明顯,在經濟發達地區,CPI指標已多月在4%;3是民間的感受與官方的統計有極大差距,民間看到的都是價格的漲漲漲,但統計局官員說「不必驚慌」,也就是說,統計數據失真,預警功能減弱,通脹危險更大。
在經濟學意義上,通脹是商品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繼公務員、教師等工資上調之後,不論地區還是行業,更大範圍的工資調整潮正在到來。這也意味著,包括勞動力價格在內的商品價格,將大幅調升,通脹的負擔只可能加劇。
再看資產價格的狂漲。繼房地產價格狂升,而且是政府越調控越升之後,股市也持續狂漲。目前1方面出現全民炒股的現象,1方面大量股票市盈率(本益比)已嚴重透支,炒垃圾股居然盛行,股市已成「擊鼓傳花」遊戲場所,泡沫何時破,誰也估不出。
其實股市的瘋狂,樓市的飆升,CPI的持續上漲,通貨膨脹陰影的籠罩,是長期以來經濟結構性問題的表現,所謂流動性過剩,其實已成通貨膨脹的學術性說法。而通貨膨脹在中國,不僅意味著經濟的大起大落,還意味著財富大轉移下的社會動亂。中國經濟,既要看經濟規律,又要看政治走勢。以經濟規律看,大起之後必有大落,現在經濟仍在大起之中;以政治走勢看,今年是中國的「政治年」,又是地方諸侯和部門要員的「換屆年」。因中共17大召開而來的政治年,要求保持經濟和社會的高度穩定,經濟的起落又可能因換屆而加劇。
因此,防止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是宏觀調控的核心要求。為實現這一要求,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擠壓資產泡沫,防範全面通脹,口頭不說,但已成內心目標。要實現這些要求和目標,意味著這1輪宏觀調控,將步步緊縮,至少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將由口頭的寬鬆,轉向事實的從緊。
北京央行中國人民銀行18日出台利率、匯率、準備金率調整方案,被稱為「3箭齊發」的組合調控,引來內外議論之聲四起,其中「作用有限」之議,似成主流。然而,這些議論可能走偏,因為中國股市的狂升狂漲,吸引走太多注意力,但當局主台的金融政策,並非只針對股市,而只是緊縮政策的環節之1,當局另有目標,即慎防通脹,嚴防過熱。
雖然中國的政治,還帶有濃烈的專制色彩,但經濟已多元化漸興,表現為經濟政策的制定,即使在中央部門,也有艱難的博弈。目前經濟是否過熱、股市是否泡沬出現、通脹是否到來、流動性是否已經氾濫,一系列問題,都在爭議之中,包括體制之內。中國經濟主管者溫家寶、吳儀等人,已力排眾議,要求以防為主。因此,在金融調控政策出台之後,財稅調控政策可能現身,接下去不排除其餘類別的調控跟上,包括行政性政策。
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著「低通脹、高增長」的發展格局,今天爭論歸爭論,經濟過熱之象其實已具,不僅經濟增長已連續5個季度保持在10%以上,今年首季增長更高達11.1%,不只是「偏快」。時移世易,經濟的過熱,已有了不同的表現。1993年的經濟過熱,表現為金融秩序大亂和糧食危機;2003年經濟過熱,表現為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這次經濟過熱,表現為資產價格狂漲和通貨膨脹陰影襲來。
先看通貨膨脹的威脅。今年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3%,4月上漲3%,都超過了央行自定的通脹警戒線。但這1指標,還有低估之嫌,1是統計當局的CPI指標,不計房地產等消費在內,一向受到質疑;2是地區差異又十分明顯,在經濟發達地區,CPI指標已多月在4%;3是民間的感受與官方的統計有極大差距,民間看到的都是價格的漲漲漲,但統計局官員說「不必驚慌」,也就是說,統計數據失真,預警功能減弱,通脹危險更大。
在經濟學意義上,通脹是商品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繼公務員、教師等工資上調之後,不論地區還是行業,更大範圍的工資調整潮正在到來。這也意味著,包括勞動力價格在內的商品價格,將大幅調升,通脹的負擔只可能加劇。
再看資產價格的狂漲。繼房地產價格狂升,而且是政府越調控越升之後,股市也持續狂漲。目前1方面出現全民炒股的現象,1方面大量股票市盈率(本益比)已嚴重透支,炒垃圾股居然盛行,股市已成「擊鼓傳花」遊戲場所,泡沫何時破,誰也估不出。
其實股市的瘋狂,樓市的飆升,CPI的持續上漲,通貨膨脹陰影的籠罩,是長期以來經濟結構性問題的表現,所謂流動性過剩,其實已成通貨膨脹的學術性說法。而通貨膨脹在中國,不僅意味著經濟的大起大落,還意味著財富大轉移下的社會動亂。中國經濟,既要看經濟規律,又要看政治走勢。以經濟規律看,大起之後必有大落,現在經濟仍在大起之中;以政治走勢看,今年是中國的「政治年」,又是地方諸侯和部門要員的「換屆年」。因中共17大召開而來的政治年,要求保持經濟和社會的高度穩定,經濟的起落又可能因換屆而加劇。
因此,防止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是宏觀調控的核心要求。為實現這一要求,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擠壓資產泡沫,防範全面通脹,口頭不說,但已成內心目標。要實現這些要求和目標,意味著這1輪宏觀調控,將步步緊縮,至少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將由口頭的寬鬆,轉向事實的從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