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地球暖化帶來的種種問題逼人而來,無法再加迴避,布希總統5月31日國際發展總署的演講中,宣示了政策性的大轉彎。布希敦促15個主要國家今秋開始舉行磋商,期待明年底之前達成協議,以減少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為共同目標。布希從置身事外到倡導推動,政策上180度的轉變,贏得支持者的讚許,但也有很多人批評他反應太遲,貽誤時機。
國際間曾明定目標,逐年減少廢氣排放的標準,載之於「京都議定書」。美國原已同意參加;但布希當選後,推翻了前議。此一行動不僅對減緩地球暖化運動是一大打擊,同時也暴露了美國獨斷專行、單邊主義心態,刺激國際間的反感,使美國日陷孤立。
布希當初為何要獨排眾議,一意孤行?他並非全無道理。2000年當選之初,他聲稱科學上並沒有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案。「我絕不接受像京都議定書所規定者,把淨化空氣的責任都加在美國肩上。」美國消耗能源最多,廢氣排放量也最多,京都會議中把美國當作首要對象,課美國以最重的責任。布希認為對國內企業界殊不公平,窒礙難行,所以一口氣斷然拒絕。他那股「民族主義」氣勢,當時也曾贏得采聲。
然而,7年後的今天,布希終於承認「近年科學發展,加深了我們對氣候變化的瞭解,也提供了因應之道的可能性。」
京都議定書的時效到2012年為止,布希的建議,隱含著把京都議定書擺在一邊,繞道而行之意。他將在本周舉行的8大工業國家高峰會議中正式提議,包括中國、印度等國在內,共同商討具體的降低廢氣排放的長期目標,預期在2008年底得到結論。心存疑慮的人士不免要問,到那時布希的任期所餘無幾,他這番「臨去秋波」,對於他未來的繼任者能有任何約束力嗎?
不論如何,美國能站出來當「帶頭羊」,總是1個好的轉變,國際間目前醞釀中的計畫,由德國倡議,英、日附和,以2050年為目標期,減少全球廢氣排放量50%。這是大手筆的構想,美國還沒有積極的回應。布希要求在未來的協商過程中,要有各國工業界領袖參與,以免過去紙上談兵,不切實際之失。
但這樣重大而複雜的問題,如果過分考慮現實得失,恐怕難圖久遠,所以學術界的主張仍應受到尊重。像華裔的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博士最近演講,對於新能源開放的見解,深入淺出,對公眾極有啟迪作用,遠比懷有黨派門戶之見者激烈言論,更為有益。
布希的任期剩下不過1年,反對黨批評他的大轉變,祇是公關作秀,無非在稍稍改變他個人頑固不化的形象,稍稍挽回美國在國際間的孤立處境。對此我們覺得已不必深論,他總算知過能改,在全球暖化這個重大問題上,重新與世界輿論「接軌」。
目前,兩黨爭取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各路英雄,正在透過各種途徑,表達各自治國安邦的理念。我們建議,每1位可能成為總統候選人的逐鹿者,都應該提出明確的承諾和具體的主張,針對全球暖化現象,提出美國與世界必需採取的對策。無論是從美國自身的利益言,或從全球人類的福祉言,這個問題比同性戀、人工流產等更來得迫切。這是2008年大選中最應該「講清楚,說明白」的議題之1。
布希當年反對京都議定書,因為他認為美國承擔不了、也不應該擔負那麼大的責任。中國、印度還有很多國家,排放廢氣的情形也很嚴重。現在,美國願意承擔「帶頭羊」的角色,開啟了重新磋商之門。對於減緩地球暖化這個「望之無形」卻又「無所不在」的威脅,總算是一線轉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