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美國商會訴求看台灣的邊緣化

2007-06-13 11:33:5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的美國商會最近都有大動作。北京的美國商會派出代表前往華府遊說,希望美國政府在政策上多多考量中國立場;台灣的美國商會發表白皮書並召開記者會,公開警告台灣執政當局包括兩黨大選候選人要「拚經濟」。北京方面當然樂見美國商會當說客遊說華府不要忘了東方;台北執政當局卻批評美國商會的動作幾近「干涉內政」。這兩個場景共同呈現出美國商人對中國市場的看重,直言輕忽中國市場損失的是自身利益。
 
兩岸的美國商人所以如此焦慮,只有1個緣由,就是在全球經貿供應鏈上,中國的市場及生產條件具有相對優勢,自外於中國市場,輕者損及自身利益,重者只可能讓自身邊緣化。以美中經貿爭執而言,只有利益的問題,但依台灣目前的處境,已非核心與否的認定,而是邊緣化的速度正在加速,若無自覺並主動調整,那麼邊緣化只會更見惡化。美國基於更大格局的考量,而有華府和北京的經貿戰略對話,台灣執政當局卻執著於虛幻的主權論述,抗拒中國市場,抗拒兩岸3通。
 
台灣美國商會的執行長魏理庭,藉由發表年度白皮書的機會發出警告說,台灣執政當局若再不放寬兩岸往來與貿易障礙,最快明年經濟就會「陷入大麻煩」。報告還指出,台灣在亞洲4小龍「墊底」的趨勢非常明顯,特別是台灣執政當局高層人事更迭頻繁,導致行政效率低落。在美國商人眼中,認定這是藍綠政爭所導致的,但身為執政者,何以自我放縱,何以默許黑金橫行,貪汙事件層出不窮,這就非政爭所能解釋,而在執政者的能力和認知的問題。
 
不過魏庭理說得對:台灣不能自外於中國,中國是世界供應鏈的重要1環,連結上中國,就等於連結上全世界。如果台灣堅持「自我隔離」或「斷絕」與中國的貿易聯繫,勢必嚴重傷害自己,更有可能走到「玩完了」的地步。至於兩岸直航和3通,美國商會會長黃素貞幾近無奈地說,美國商會已經講了15年,「該說的都說過了。」就等台灣執政當局「起而行!」美國商人提醒台灣已經浮在檯面上的兩位總統候選人,多拚點經濟、少點政治,把關鍵的經濟議題放入競選主軸或活動內,讓選民能擁有多1點討論經濟議題的空間。
 
台灣美國商會這種藍綠各打50大板的說法,其實只摸到問題的外緣,核心問題是執政者的心態。今天台灣執政當局總認為有可能通過經貿談判換取對岸對台灣主權的承認,完全不在意台灣因此喪失的市場先機。國民黨執政後期曾提出亞太轉運中心的構想,至今所以寸步難行者無他,戒急用忍的經貿政策無異劃地自限,若非台商自行承受風險獨力前往大陸投資,情況或許更糟。這也是魏理庭所說的,如果台灣不能從根本上調整政策,最壞的結果就是喪失競爭力,進而失去經濟領土,最後走向邊緣化。
 
對照北京美國商會派出的代表在華府的說法,即美國的企業必須認識到: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日漸取決於此1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業績;取決於企業如何利用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雖然美國企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機遇不容錯失,遺憾的是,美國一些政策削弱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從而批評了美國國會對美中貿易失衡採取對抗策略的看法,批評了美國要求加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是美國商人的遊說語言。從表面觀察,似乎是為中美經貿摩擦緩頰,但究其實,更是在為美國商人的在華利益尋求政策支持。
 
兩岸的美國商人以同樣的思維得出不同的訴求對象,1側重對華府的遊說;1則要求台北改弦易轍,但訴求面是相同的,就是不能再忽視中國的生產力以及經貿實力,1個已穩居全球經貿供應鏈優勢的絕大市場。美國政府的對策是提升和中國的經貿戰略對話;但比較台灣美商發表的白皮書,只能說台灣執政當局更自閉了,更意識形態化了,幾乎置台灣對外競爭力於不聞不問的地步,台灣的邊緣化危機也只可能更嚴重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