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新特區」申請決定冷處理

2007-06-18 11:25:0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17大前的省級地方黨委換屆,至6月已基本結束。伴隨著中共省級地方黨委換屆而來的新人事,各地方也紛紛提出發展新戰略,主要內容都是加快發展,在不同層面去「率先」,最特別的是地方當局爭當區域發展龍頭,紛紛要求中央准建「新特區」。由於參與地方之多,北京當局已有騎虎難下之尷尬,這一輪特區熱已需降溫和全面緩行。
 
所謂「新特區」,包括兩大類型,1類是不少地方要求仿照上海的浦東新區、天津的濱海新區,建立國家級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申建這類「新特區」的,以城市為主;1類是大型經濟特區,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主要訴求,建立跨省際的區域性特區。
 
首先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類型的「新特區」,最新1個提出的,是河北省的曹妃甸,因其有首鋼、中石化等一批大型企業入駐,加上鄰近新發現10億噸級油田,正式經由河北省政府,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申請成為類似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在河北曹妃甸提建「新特區」之議前,最早求批「新特區」的,是與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同時申報的深圳,其後在近數月間,正式提出申請或幕後展開運作的,包括廣東的廣州開發區、廣西的北部灣經濟區、遼寧省的瀋北新區、湖南的長株潭一體化新區,以及湖北武漢、陝西西安、河南鄭州等城市,再加上四川、海南等省分,大約10餘個地方。
 
中國去年以來批准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為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要是賦予其對市場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驗權,突破體制的瓶頸,目前各地方申請建設「新特區」,主要理由是已有相應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但大多數沒有提出自己在改革試驗上有何新思路,重點還是希望獲批為新特區後,可獲得土地使用、金融、保稅、通關等一系列特殊政策。
 
再看跨省際的「新特區」,來自近期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的熱議,有研究報告提出,長三角同質化競爭加劇,有必要將地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長三角地區建成「新特區」之議,就此提出。
 
長三角建「新特區」,主要涉及到上海、江蘇、浙江2省1市,可以透過行政手段,在不改變原行政區劃的同時,建成長三角經濟特別行政區,消除地方財政邊界,加快長三角各地間的融合,全面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後設立了5個經濟特區,小到1個漁村型城市,大到1個省級海島,20多年過去,特區發展歷經風霜,有深圳式成功的典型,也有汕頭式失敗的範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特區不特」之說已經盛行,為何現在又冒出一輪爭建「新特區」的熱潮呢?
 
首先是各地都想「吃政策飯」,各地希望獲得批准建立特區,訴求不同,但看中的都是「政策優惠」和「政策特權」。中國雖然已走上市場經濟道路,但體制上仍是「政府主導型」,各類政策決定著資源分配、利益獲取;其次,是經歷過去10年的經濟轉型,改革由放權到收權,中央政府的權力強化,與地方在財權、事權等方面矛盾加劇,地方有加大自主權的訴求,以求建「新特區」來讓渡;其3是在新一輪發展中,各地方的優勢趨同化,對資源、市場、外資等的競爭白熱化,各地也需要找到新的優勢、新的發展動力,增加競爭力。
 
於此而看,今天爭建「新特區」,與當年建「老特區」,已有質的不同,建「特區」不用付成本,又只有收益沒有風險,試驗意義已經消失,更不用說取得體制突破經驗,加以推廣。在今天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特區」熱潮已與經濟大勢逆向而動,更有違市場經濟公平發展的原則。北京中央方面,面對大熱已決定對「新特區」申請「冷處理」,但此時此刻,不如明確「特區」要緩行,不再新批新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