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1家知名媒體雜誌,日前依例發表「大中華經濟圈」2006年1000大企業的排名,引起了重視中國、台灣、香港「兩岸3地」產業消長人士非常的注意。近年來,華人經濟表現牽動區域的發展,而主、客觀環境又多又大的變化,常使各方目不暇給。兩岸3地1000大排名,可以輪廓性反應上年經貿狀況、推估企業走向、經營趨勢,的確有參考價值。
媒體雜誌報導內容,重點在於中國企業成長快速、台灣企業面臨最複雜艱難處境、香港企業則相對靈活;另從獲利對比,台灣平均獲利率僅5.2%,居3地末位,金融業也只有台灣出現虧損。但若從多面向分析探討,台灣企業在大中華經濟圈或甚至全世界所受到的挑戰雖嚴峻,也非沒有生存空間。在1000大排名中,台灣企業僅得307家,還不到1/3,但若僅以50名為排序,則台灣企業有22家幾近半數,顯示台灣企業尚有相當地位。
台灣企業列名「前段班」的22家,按性質則只有中油、台電、中鋼3家,其餘都是屬於民營資訊電子科技、石化、金融、通路等企業。而中國前段班23家企業,大多屬國營金融、石化鋼鐵等原物料企業,屬高新科技企業僅聯想1家。至於香港入榜的5家,涵蓋地產、金融、航空等傳統產業。這般分布,可看得出台灣相對優勢在科技產業,且台灣與中國、香港企業差異在於,其市場分布全世界。同時,台灣企業有運用中國生產資源、台灣科技創新,甚至香港金融操作的特色。但中國金融、重化工業、以及香港的地產、金融、航空等企業,主要獲利於中國本身市場的需求與成長。
獲利是衡量企業的重要指標,因為台灣偏重代工的發展模式,使企業獲利成長率受限,又加上14家金融業虧損,也拉低了整體平均獲利率。不過,若就資產報酬率而言,台灣企業則有不俗表現,平均約達5.3%,雖比不上香港的6.9%,但由於各高於中國的4.8%,反映出中國企業資本使用效率低落和過度投資現象。若以資產報酬率前10名來看,台灣占了5家,且全屬中型科技企業,再次表現台灣在中小型創新企業上的優勢,亦可令人側目。
從大中華經濟圈1000大企業排名分析,至少可以引發2個議題的思考;1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定位與區隔,近年來不斷有相關討論。過去先後提到所謂亞太營運中心、金融中心、運籌中心、世界服務中心等。但1000大企業排名分析清楚顯示,台灣科技產業的創新,在兩岸3地具有相對甚至絕對優勢。因此,倘若討論台灣定位而不提台灣科技創新企業,就像討論奧運奪牌策略,忽略了充實跆拳、棒球力量,若想著100米徑賽金牌一樣,是有偏差的。
另1個引發的議題是,從2006年企業排名分析,看得出來台灣企業的平均表現,明顯受金融服務業所拖累。台灣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無論是供應鏈、市場及創新早已和國際形成循環,隨著全世界經濟成長而成長。但金融等服務業,卻和當地內需循環相結合,當內需不振時,便與服務業形成惡性循環。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從長期看,台灣的服務業一定得和製造業掛走出去;短期方面,台灣貨幣政策已經用盡,財政政策則只有兩種手段,即減稅和增加政府支出。至於有沒有魄力實施,就得看行政機構有沒有將內需不振當做一回事了。
當然,台灣近年執政當局的重意識形態而將經濟發展置諸一旁,才是經濟褪色、失去國際驕傲,沒有讓產業全面健全發展的重要原因。在台灣的外國商會都看得出來,非經濟力量干預,造成當地經濟停滯,否則台灣經濟何至於此。
媒體雜誌報導內容,重點在於中國企業成長快速、台灣企業面臨最複雜艱難處境、香港企業則相對靈活;另從獲利對比,台灣平均獲利率僅5.2%,居3地末位,金融業也只有台灣出現虧損。但若從多面向分析探討,台灣企業在大中華經濟圈或甚至全世界所受到的挑戰雖嚴峻,也非沒有生存空間。在1000大排名中,台灣企業僅得307家,還不到1/3,但若僅以50名為排序,則台灣企業有22家幾近半數,顯示台灣企業尚有相當地位。
台灣企業列名「前段班」的22家,按性質則只有中油、台電、中鋼3家,其餘都是屬於民營資訊電子科技、石化、金融、通路等企業。而中國前段班23家企業,大多屬國營金融、石化鋼鐵等原物料企業,屬高新科技企業僅聯想1家。至於香港入榜的5家,涵蓋地產、金融、航空等傳統產業。這般分布,可看得出台灣相對優勢在科技產業,且台灣與中國、香港企業差異在於,其市場分布全世界。同時,台灣企業有運用中國生產資源、台灣科技創新,甚至香港金融操作的特色。但中國金融、重化工業、以及香港的地產、金融、航空等企業,主要獲利於中國本身市場的需求與成長。
獲利是衡量企業的重要指標,因為台灣偏重代工的發展模式,使企業獲利成長率受限,又加上14家金融業虧損,也拉低了整體平均獲利率。不過,若就資產報酬率而言,台灣企業則有不俗表現,平均約達5.3%,雖比不上香港的6.9%,但由於各高於中國的4.8%,反映出中國企業資本使用效率低落和過度投資現象。若以資產報酬率前10名來看,台灣占了5家,且全屬中型科技企業,再次表現台灣在中小型創新企業上的優勢,亦可令人側目。
從大中華經濟圈1000大企業排名分析,至少可以引發2個議題的思考;1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定位與區隔,近年來不斷有相關討論。過去先後提到所謂亞太營運中心、金融中心、運籌中心、世界服務中心等。但1000大企業排名分析清楚顯示,台灣科技產業的創新,在兩岸3地具有相對甚至絕對優勢。因此,倘若討論台灣定位而不提台灣科技創新企業,就像討論奧運奪牌策略,忽略了充實跆拳、棒球力量,若想著100米徑賽金牌一樣,是有偏差的。
另1個引發的議題是,從2006年企業排名分析,看得出來台灣企業的平均表現,明顯受金融服務業所拖累。台灣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無論是供應鏈、市場及創新早已和國際形成循環,隨著全世界經濟成長而成長。但金融等服務業,卻和當地內需循環相結合,當內需不振時,便與服務業形成惡性循環。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從長期看,台灣的服務業一定得和製造業掛走出去;短期方面,台灣貨幣政策已經用盡,財政政策則只有兩種手段,即減稅和增加政府支出。至於有沒有魄力實施,就得看行政機構有沒有將內需不振當做一回事了。
當然,台灣近年執政當局的重意識形態而將經濟發展置諸一旁,才是經濟褪色、失去國際驕傲,沒有讓產業全面健全發展的重要原因。在台灣的外國商會都看得出來,非經濟力量干預,造成當地經濟停滯,否則台灣經濟何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