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的國際處境隨著哥斯大黎加宣告轉向北京,再次出現新的危機。此即建交63年的老朋友離棄中華民國帶來的骨牌效應。非但尼加拉瓜左派政府已經作出預告,巴拿馬更是一而再、再而三拉警報。這表明台灣在中南美洲長期耕耘的外交陣地已明顯不穩。至於歐洲的唯一據點教廷,更早已表態遲早會和北京建交,目前的障礙不在教廷而在北京。台灣現有24個邦交國是否可能再次銳減,已非台灣執政當局主觀意願所能控制,未來會出現什麼局面,或許台灣人民還要有「處『斷』不驚」的心理準備。
台灣人民也要認知到,整個國際大環境和大氣候的轉移,已然演化出新的局面。如何因應新局面、新形勢,以至台灣未來要走那條路,俱屬迫在眉睫。這不是走到十字路口該直行或左右轉的問題,而是「存在」和「認同」的問題,以及衍生出的認知錯亂。
台灣的外交形勢是1回事,台灣的處境又是另1回事,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未來和下1步在那裡,這才是不能迴避的大問題。
自從李登輝掌政、民進黨陳水扁繼踵從事的實質外交,一變再變而為「台獨外交」。然而「台獨外交」所強調的「台灣已是1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要如何兌現?繼續假「中華民國」之名行台獨之實,還是乾脆改國號,易旗色,放棄「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以申請加入聯合國為例,雖然年年提案,卻是年年受挫,為了維繫邦交國更不惜金援以為支撐。姑不論建交的花費,但只要碰到斷交,台灣人民辛辛苦苦賺得的大筆外匯,就這般不明不白地付諸東流。
台灣執政當局過去曾有官員揚言要搞「烽火外交」,而今落得非但「過境外交」已難再得,連中南美的老地盤都遭刨根。再以哥斯大黎加為例,這原是和「中華民國」建交的老朋友,更早在聯合國創立之前。而今所以落得以金援維繫猶不可得者,「台獨外交」也,而非中華民國外交。這是1個變態。所以然者,兩岸鬥爭打上了國際舞台。而這也說明台灣的外交危機不在國際而在兩岸。兩岸之爭又以台獨意識形態所起的作用為轉移,大有愈獨愈統各逞極端的態勢。
但放在更大的格局中觀察,今天台獨論者要突破國際社會主流認定的1個中國的框架,除非能先取得北京的同意殆不可能,更何況陳水扁一意以去中國化為能事。這種帶有台獨意識的執政者意圖以金援取代整個國際格局的共識,承認兩岸真是1邊1國,更難上加難。
如果說台灣當局看不到「中國崛起」,總要看到兩岸這10年的形勢轉移。這不僅是核心和邊緣的差異,更存在1種依附關係。台灣愈趨邊緣化則是不爭的事實。
再者,台灣好不容易爭取到的「92共識」,原期「1中各表」可以為兩岸雙贏創造新的格局和互動空間,並留有迴旋餘地,兩岸新加坡「辜汪會談」即是1例;卻竟遭短視的民進黨否認。這更決定了兩岸過去10餘年不對稱發展給台灣帶來的困境和壓力。
姑不論陳水扁在島內的倒行逆施,但看國際空間愈見窄縮,台灣作為政治實體的能見度和經貿競爭力愈見衰退,即可了然台灣遭逢的困境和壓力從何而來。
是以台灣何去何從,這已不是島內統獨之爭,而是台灣未來之爭。台灣承接中華民國的老朋友轉向,僅能說明國際形勢的確正在轉移,而此又決定了國際社會在兩岸之間的選擇更見明確;而這已非台灣耗費不貲的金援所能解壓。嚴格地看待,這那裡是統獨爭議所能解釋,而是兩岸形勢轉移已走到1個新的階段。台灣人民願意隨著台獨激進者所選擇的玉碎之局,還是選擇兩岸雙贏共創榮景之局,也愈見迫切。
重返「92共識」、重新拾起「國統綱領」召開「國統會」,應是台灣當局避開玉碎悲劇,而且也是眼下最方便、最妥當、最無爭議的選擇。是以從外交困境看台灣未來,根本不存在統獨之爭的假命題,而在兩岸如何尋求1個中國的共識和對應之道。重返「92共識」不過是1個起點而已。
台灣人民也要認知到,整個國際大環境和大氣候的轉移,已然演化出新的局面。如何因應新局面、新形勢,以至台灣未來要走那條路,俱屬迫在眉睫。這不是走到十字路口該直行或左右轉的問題,而是「存在」和「認同」的問題,以及衍生出的認知錯亂。
台灣的外交形勢是1回事,台灣的處境又是另1回事,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未來和下1步在那裡,這才是不能迴避的大問題。
自從李登輝掌政、民進黨陳水扁繼踵從事的實質外交,一變再變而為「台獨外交」。然而「台獨外交」所強調的「台灣已是1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要如何兌現?繼續假「中華民國」之名行台獨之實,還是乾脆改國號,易旗色,放棄「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以申請加入聯合國為例,雖然年年提案,卻是年年受挫,為了維繫邦交國更不惜金援以為支撐。姑不論建交的花費,但只要碰到斷交,台灣人民辛辛苦苦賺得的大筆外匯,就這般不明不白地付諸東流。
台灣執政當局過去曾有官員揚言要搞「烽火外交」,而今落得非但「過境外交」已難再得,連中南美的老地盤都遭刨根。再以哥斯大黎加為例,這原是和「中華民國」建交的老朋友,更早在聯合國創立之前。而今所以落得以金援維繫猶不可得者,「台獨外交」也,而非中華民國外交。這是1個變態。所以然者,兩岸鬥爭打上了國際舞台。而這也說明台灣的外交危機不在國際而在兩岸。兩岸之爭又以台獨意識形態所起的作用為轉移,大有愈獨愈統各逞極端的態勢。
但放在更大的格局中觀察,今天台獨論者要突破國際社會主流認定的1個中國的框架,除非能先取得北京的同意殆不可能,更何況陳水扁一意以去中國化為能事。這種帶有台獨意識的執政者意圖以金援取代整個國際格局的共識,承認兩岸真是1邊1國,更難上加難。
如果說台灣當局看不到「中國崛起」,總要看到兩岸這10年的形勢轉移。這不僅是核心和邊緣的差異,更存在1種依附關係。台灣愈趨邊緣化則是不爭的事實。
再者,台灣好不容易爭取到的「92共識」,原期「1中各表」可以為兩岸雙贏創造新的格局和互動空間,並留有迴旋餘地,兩岸新加坡「辜汪會談」即是1例;卻竟遭短視的民進黨否認。這更決定了兩岸過去10餘年不對稱發展給台灣帶來的困境和壓力。
姑不論陳水扁在島內的倒行逆施,但看國際空間愈見窄縮,台灣作為政治實體的能見度和經貿競爭力愈見衰退,即可了然台灣遭逢的困境和壓力從何而來。
是以台灣何去何從,這已不是島內統獨之爭,而是台灣未來之爭。台灣承接中華民國的老朋友轉向,僅能說明國際形勢的確正在轉移,而此又決定了國際社會在兩岸之間的選擇更見明確;而這已非台灣耗費不貲的金援所能解壓。嚴格地看待,這那裡是統獨爭議所能解釋,而是兩岸形勢轉移已走到1個新的階段。台灣人民願意隨著台獨激進者所選擇的玉碎之局,還是選擇兩岸雙贏共創榮景之局,也愈見迫切。
重返「92共識」、重新拾起「國統綱領」召開「國統會」,應是台灣當局避開玉碎悲劇,而且也是眼下最方便、最妥當、最無爭議的選擇。是以從外交困境看台灣未來,根本不存在統獨之爭的假命題,而在兩岸如何尋求1個中國的共識和對應之道。重返「92共識」不過是1個起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