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高速成長預測的新危機

2007-07-01 10:31:5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經濟,因面臨經濟過熱、股市樓市狂升、通脹威脅,帶來對宏觀調控措施的猜測,進而引起對能否保持經濟穩定成長的關注。北京學者近日宣稱,在種種利好因素下,中國經濟不會放緩,有人更預測還可以高速成長20年。這些樂觀的預測自有道理,但沒有看到,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壓力,已開始全面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甚至會帶來新的危機。
 
1個現實的例子,是太湖的臭水危機。繼今年5月中下旬,太湖曾出現大範圍藍藻,當地居民被迫用臭水,當地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事件不僅成為太湖沿岸城市的噩夢,也驚醒了中國各地。
 
在當局採取種種措施緩解之後,近期北京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對太湖藍藻的監測中,於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再現大範圍明顯的異常高綠度值資訊,已判定是大範圍藍藻資訊所致。經估算藍藻覆蓋範圍約800平方公里。與之同時,另1個大淡水湖巢湖,也在水情衛星監測圖中,出現明顯的異常高綠度值資訊,初步判定是藍藻,經估算巢湖西北部藍藻覆蓋範圍約280平方公里。
 
藍藻的侵襲,對太湖居民,已不算是新鮮事,只是經過了由國務院領銜、耗費數百億元人民幣、長達16年的治理,太湖藍藻數度爆發,水質嚴重污染,終於令太湖地區這個中國人口密度最高、工業高度密集、經濟高度發展的地方,受到民眾生活和經濟發展都要嚴重影響,而太湖本身,按專家的估計,要治理數十年才能重現生機。
 
太湖藍藻污染,是環境危機的1個縮影典型,由環境污染導致水污染,又形成水資源嚴重問題,帶來的是自然資源的危機。在中國,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短缺,已是壓力重重,只是各地表現不一。
 
中國當局不是沒有看到這方面的問題,6月中旬,國家環保總局和監察部,已對安徽、河南、廣西、四川和陝西等地的5個開發區和9間企業,進行「聯合掛牌督辦」,以處理其違規審批、嚴重超標排放污染物等問題。
 
6月下旬,國務院的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統計局、銀監會、電監會等8部會,將組織清10大檢查組,分赴部分省市自治區,對國務院部署的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專項大檢查,進行實地檢查。
 
面對嚴峻的現狀,政府也開始組織班子,重新開始研究是否開徵環境稅,以取代現在管制較鬆的環境污染費和資源費等行政性收費。11年前,曾有開徵環境稅之議,在可能加重企業負擔、影響經濟發展的反對聲中擱置。
 
各方面數據都表明,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創下了經濟的奇蹟,但也已經並且正在付出沉重的環境和資源代價。環境壓力的制約,自然資源的短缺,已令中國可能放緩發展的步伐,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帶來國際的壓力,過去有糧食危機,帶來「中國人能否養活自己」疑問,今天則是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中國憂慮」。這已迫使中國,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模式。
 
近30年來,中國奉行「發展就是硬道理」,重經濟發展,輕資源和環境保護。以太湖流域而論,這個肥沃繁盛地方,有蘇州、無錫常州的「蘇錫常三角」等高速發展城市,創下了GDP佔全國10分之1,財政收入佔全國16分之1的經濟神話,但這個地區的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也極之嚴重,最終生態危機爆發。資本高度集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地方,乾淨水都喝不上,富又何用。而類似的危機,潛藏在中國大部份地區,甚至西藏。
 
當然中國不應也不能停止或全面減緩發展的步伐,但不能只陶醉在「大國崛起」的夢中,不能再走長期以來「高耗低效」的發展道路,而避免資源衰竭、環境退化的危機,就要走出1條低耗、低排、低代價、高效的「中國特色」道路。而這條道路的走出,顯然需要透過經濟、社會乃至政制的全面改革,方能創造新的奇蹟。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