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事變70年應對歷史深切反省

2007-07-07 11:52:2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今天是77盧溝橋事變70周年的紀念日,從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到1945年戰爭結束,中國陷入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亂時期,河山破碎,生靈塗炭,而軍民8年浴血奮戰,犧牲重大,在全球戰爭史上也殊為罕見。但是,戰後半個多世紀,作為加害者的日本,仍然沒有全然承認侵略的罪責。誰開了盧溝橋事變的第1槍,南京大屠殺到底是真的還是捏造的,反而成了爭議的焦點,這是相當遺憾的事情;至於年邁的慰安婦和戰爭強迫勞工,顫巍巍地奔波中日兩地要求討還公道,也成了世界人權史上難得一見的場景,令人感到難過鼻酸。在盧溝橋事變70周年的時候,重新反省,做好正確的歷史清算,還是必要的。
 
這並不是說,日本完全沒有對戰爭的反思。在6月30日,戰後日本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的第1任防衛大臣久間章生在千葉縣麗澤大學演講時,坦率談及到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是為了結束戰爭的「無奈之舉」,他不會因此記恨美國。這樣的觀點,也是美國和西方史學界常見的觀點,本來不足為奇。但是,久間的觀點卻引發了反對黨和原爆受害地長崎市各團體的強烈反彈,久間的道歉和安倍的警告都於事無補,長崎市長田上富久還專程到防衛省當面抗議,表達此類言論是不能原諒的,最終導致久間辭職,由首相的安全事務顧問小池百合子接任防衛省大臣,成為日本歷史上第1位女性大臣。
 
毫無疑問,作為全球迄今為止唯二的原子彈爆炸受害城市(另1個城市為日本廣島),我們對長崎市民的感受完全能夠理解,任何將使用原子彈合理化的言論,都是對他們的再度傷害和打擊,而日本輿論也支援這種感受,形成了全國的「心理共識」和「政治正確」,誰要是觸犯了界線,誰就要付出沈重的政治代價,對此,海外包括美國,也無可厚非。問題是,包括長崎、廣島的原爆受害者在內,日本民眾和輿論有沒有想過,慰安婦和強迫徵召的勞工同樣也是悲慘的戰爭受害者,中韓以及其他受害國家的人民,也是戰爭的無辜犧牲品,而日本右翼否定戰爭,否定強制徵召慰安婦,否定南京大屠殺,其言論的性質遠遠超過久間章生的「失言」,完全是一派「暴言」,但日本社會有沒有要求他們付出政治代價?這就是對戰爭反省的雙重標準:中國的戰爭受害者不是受害者,原爆受害者就是戰爭的受害者。久而久之,日本社會就形成了1種誤解:遭遇原子彈轟炸的日本才是戰爭的唯一受害者,加害者意識被受害者意識替代,這就是日本右翼扭曲歷史,否定戰爭的最佳土壤。在77事變70周年的時刻,日本難道不應該徹底而認真地反省一下嗎?
 
但是,從另外1個角度來看,長崎市民的堅定反原爆的立場,對中國政府和民眾反省歷史的態度也有相當正面的作用,長崎市民對於一切正當化原子彈甚至原子能的事情,都一反到底,絕不姑息,不管你是盟國美國,還是本國政府。但在戰後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北京和一部分民眾對戰爭責任的追究也是採取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態度,中日關係好的時候,就壓制民間意見或者避而不談戰爭責任,生怕抗議索賠破壞了「中日友好」的大形勢,一旦雙邊關係不好了,就拿出日本的「罪行」來壓他們就範。這就讓日本朝野認為這是煽動「仇日教育」,是「敲詐勒索」,從而不再把受害者的追究當成一回事。因此,在77事變70周年的時候,北京也必須反省一下,對歷史的追究是否存在著政治考量和雙重標準?不僅是中日戰爭,對反右鬥爭、文化大革命的反省又是如何?
 
歷史是不能被竄改的,歷史真相也是不能被湮滅的,對待歷史公義的原則立場不能因時而變,也不能內外有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77盧溝橋事變70周年的時候,提出戰爭歷史反省的問題,應該是適時的,更是迫切的。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