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在拉美政經格局中的處境

2007-07-14 12:30:1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的副總統呂秀蓮目前正在中美洲訪問,陳水扁今年8月間也將出訪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哥斯大黎加與中國建交,對台灣帶來很大的外交震撼,不久前又傳出尼加拉瓜邦交岌岌可危,台北當局正在嚴防拉丁美洲出現斷交骨牌效應。北京對拉美的外交攻勢當然還會加緊進行。
 
過去1年內,北京方面在展開和平外交之餘,亦不斷對和台灣有邦交的拉美國家,展開侵蝕行動,譬如在南美的墨西哥,並且在首都北京召開拉丁美洲合作會議,邀請了台灣的邦交國以私人或觀察員的身分參與,震撼著台灣最重要的外交陣地。目前台灣有近半數的邦交國家是位於拉丁美洲,中美洲甚至是最密集的地區。
 
外交關係其實是和經濟利益掛鉤的,否則外交關係便淪為空洞,而所謂經濟利益,主要包括貨物出口、投資機會與資源分享,目前和台灣有邦交的12個拉美國家中,除了巴拿馬以外,大部分的人均生產值都低於2000美元,購買力不強,投資的空間亦不大,較大與較富的如墨西哥、巴西、智利、委內瑞拉與阿根廷,都與台灣無緣。
 
說到資源,委內瑞拉與墨西哥都是產油國,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都蘊藏石油及天然氣,唯獨台灣的邦交國欠奉,墨西哥與秘魯的銀,智利的銅,都是世界產量第1,巴西的錫僅次於馬來西亞、蘇利南的鐵機土與巴西的鐵,都居世界第3,但以上一切,都和台灣無關。再者,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巴拿馬是小國,且巴拿馬的運河需要重修,亦需要大筆資金,北京方面,已從旁指點,看準機會,因此台灣的所謂維持若干邦交國,擴大生存空間,完全是為了面子,和經濟利益無關。
 
更甚的是,拉丁美洲的政治形勢正在改變。西班牙殖民統治遺下的是1個封建社會,控制社會的是地主,管治國家的是軍人,美國為了增加投資,吸取資源,於是便扶助軍人去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台灣過去只是成功籠絡一小眾,但另外的一大群卻不滿這一小眾,如是在瓜地馬拉、尼加拉瓜等地,便冒出了共黨游擊隊,台灣亦幫助以上兩個政府去對付游擊隊,台灣亦穩住了外交陣腳。
 
但如今和台灣有邦交的尼加拉瓜與薩爾瓦多,卻出現了1個左傾政府,連同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古巴,甚至巴西、智利、厄瓜多爾、烏拉圭,已出現了1個左派大聯盟,佔有拉丁美洲4分之3的人口,形成1種反美國、親北京的風氣,危害台灣的外交空間。拉美人民的性格是浪漫、激情,另1面是偏激、反叛,特別表現於領導層的作風。
 
不過,拉美式的左傾,和共產主義式的左傾,仍有很大分別。在拉丁美洲,是民粹主義多過社會主義,是社會民主黨多過社會主義黨,是工會運動、草根救治而不是武裝革命,至於領導層,並無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的主導,除了卡斯楚以外,委內瑞拉的查維茲,與玻利維亞的莫拉雷斯,只見到社會主義的影子,他們要掛出社會主義的招牌,只方便號召群眾,亦為了個人利益,因此並非對美國以至台灣絕對不利,這便是拉美式的政治風格。
 
拉美式的經濟發展,是爆炸力強,波動性大,過去的阿根廷幣,曾出現過100萬元的面值,後來又變成1兌1美元。在上個世紀末,墨西哥與巴西,都出現過金融危機,但到了今天,軍人已讓位給民主政府,政府又要注重民情,如是經濟形勢大好,拉美股市速升4年,去年秘魯與委內瑞拉便分別升了163%與156%,而平均市盈率仍不到10倍。不過,要提防的仍是拉美式的衝動而非平和。無論如何,台灣都會逐步從拉丁美洲淡出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