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堅尼系數看兩岸4地的貧富差距

2007-07-15 11:50:2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堅尼系數是全球衡量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的1個指數,其指標性有如股票的指數,通脹的比率。0代表絕對平等,但同時亦絕無可能,因為能者與智者,絕對應取得較多的酬勞。0.3表示情況合理,只有極少數國家才會優於這個指數,北歐的瑞典、挪威,算是最低的0.25左右;至於丹麥,仍貼近0.3的水平。0.4是1條警戒線,歐美等發達國家都超過這條警戒線。超過0.6則有可能因貧富分化而引發動亂,非洲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便超越這條警戒危險線,因此政治不穩,社會動盪。
 
最近香港的統計處公告1項調查,道出香港的堅尼系數已由10年前的0.518升至2006年的0.533的過高的水平,比起同樣是偏高的加拿大與英國,才不過0.511,美國與紐西蘭分別是0.45及0.485,是稍高於警戒線;但扣除稅及福利轉移後,香港仍高達0.475,紐西蘭則降至0.295,完全回復至情況合理的水平。澳門就缺乏這方面的調查,但情況不會好過香港。中國是0.45,雖然好過加拿大與英國,但已響起警鐘,香港更應當敲起警鐘。至於台灣,至今仍低於0.35,已經接近情況合理的水平。
 
因此在兩岸4地而言,就貧富差距方面,台灣算是比較理想,較接近均富的目標;國民中最富的20%比起最窮的20%,在台灣只多出6倍,香港卻多出20倍。港澳兩地,無疑是資本主義的極端;同樣奉行資本主義的北歐,反而存有社會主義的理想;有社會主義口號的中國,卻越來越多資本主義的流弊,農民被商人欺壓,窮人被官僚打壓,一切向錢看,全民往利走,社會主義的變體,只換來資本主義的變態!
 
烏托邦是1類理想,但並非1種可能。社會主義的最終理想,是建立1個絕對平等的社會,全無貧富的差異;在昔日的社會主義國家,雖然人人平等,竟然全民皆窮,雖然沒有少數的富人,但仍存在著極少數的特權階級,他們比富人還要誇張,何來社會主義?反而1979年以前英國的工黨政府,奉行的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政策,向富人抽重稅來補貼工人,如是堅尼系數下降,但能者卻不肯多工作,因為多勞並非多得;到保守黨執政,才一反常態,奉行能者重酬、多勞多得,堅尼系數是上升了,但窮人的收入反而增加。
 
因此堅尼系數的下降,並不一定是生活質素的上升,堅尼系數偏低的北歐,反而經濟活力卻偏低,全球人均生產值最高的盧森堡,歐洲經濟增長最快的愛爾蘭,堅尼系數都稍高於0.3的水平,社會仍存貧富的差距,但差距永遠不至於太大,且貧者很易成為富者。
 
在昔日的台灣,以扶貧取代濟貧,最後完成保貧;在今日的中國,似乎保富多於扶貧,港澳則到最近才喊出扶貧。其實保貧最好莫如:第1、保護產權,包括知識產權與私人業權,後者中國貧者所受到的侵害特別嚴重;第2、保障資訊流通,提供平等而充分的學習機會,包括技能與知能的訓練,如是社會的最下層才有脫貧的機會;第3、保存效率質素,不受貪污的禍害、官僚的規限,如是貧者才可創業;不要忘記,台港今日不少首富,昔日乃是赤貧。因此在兩岸4地,貧富的差距並非問題,社會脈動才是首要考慮。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