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解嚴20年,台灣陷於政治動盪幾乎亦長達20年。從正面看,解嚴是台灣社會力的累積瀕於臨界點,必要有一宣洩和釋放;更是民主價值的確認,捨解嚴這1條路,沒有更多的選擇。解嚴就是回歸民主憲政,舉凡政黨政治、民主參與以及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到利益團體互為衝撞,都從威權體制釋放出來了。再就社會、經濟變遷論,這也是歷史發展的1個必然。更何況依托於冷戰格局下的台灣,從來僅是1個應變項,世界在變,兩岸形勢在變,既不能為天下先,又得隨機應變,威權政體也應有所調整。解嚴當然不僅僅是蔣經國個人對民主的認識和堅持,更是威權政治轉型,審時度勢,面對人民、面對歷史,以期增強合法性的必然。
是以紀念解嚴20周年,既不在追思蔣經國的「德政」,更不必推崇國民黨的執政經驗,況且天下唯有德、有能者居之,做不好下台是「公僕」的命運。是以紀念解嚴當在如何體認和詮釋決策者在當時的抉擇,是否具備充分的認知,其於台灣人民的福祉是否有利,順著解嚴的路向,是否可以看得到民主化的前景可期。解嚴當然也是還政於民,從威權體制向1個民選的政府過渡,有過渡即難免風濤和變數。易有卦,大人虎變、君子豹變。解嚴原是1個過渡,更係出自應變的思維,未來如何不可逆料。而虎變者必賴領導人的大刀闊斧,張大旗幟,方能有所作為;豹變者則賴參與者能奉職守闕,不因局勢丕變而生異心。然而蔣經國溘然謝世,虎變難為;國民黨分化於內,豹變見毀。解嚴而未能有一臨界控制,自是變數叢生,至此,台灣民主化已注定國民黨的自我裂解,每走1步必有一動盪。
固然,解嚴之初,民主深化非僅是許諾,更見諸於行事,確實可以感受到1個當時號稱「寧靜革命」的過程,確為台灣解嚴作出了美麗的註腳。然而,不可諱言在解嚴的同時,統獨之爭立即浮上檯面,省籍矛盾更是隨觸而發,民主共識非但未見擴大和深化,政治論述反而因此陷於裂解和對立。作為被統治者的抗爭論述,省籍和統獨矛盾原即是很有著力點的,解嚴後立即見諸宣洩,卻未見導引和分流,從而演化民粹,一呼而有百諾,政客群更樂此不疲,愚弄台灣人民陷於不公不義而乏自覺;解嚴後作為民主而開放的社會,政黨輪替更可見證政權無私,但因民粹作祟,政權輪替之後的官僚和檢警體制,但以藍綠分野,是非善惡等基本倫常全遭顛覆,黑金當道,人民基本福祉益受剝削,民主化原可預期的正當程序,全遭扭曲。這不能不說解嚴後諸般可以期待的願景,未能在政治轉型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而這不能不說是遺憾,並為台灣這20年來的整體發展明顯受挫,為之嘆息。
因為解嚴,台灣的大陸政策得以有了新的思維和基本框架,3不政策亦不得不轉向調整,兩岸兩會所以成立,辜汪會談得以成議,皆賴「國統綱領」和「92共識」的「1中各表」。準此,兩岸原可結束敵對狀態,加上台灣外向型的經貿體制,台商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愈見吃重,從台灣聯結對岸更是應有之義,也是突破統獨對立迷思的重要觸媒,然而「戒急用忍」既耽誤了台灣經濟轉型的機遇,也擱置了兩岸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關上了交流對話以及談判的窗口。台灣從政治上解嚴以迄今天民主化的發展,原可對北京凸顯台灣邁入民主體制的優勢,誘發大陸內部的政治改革,這會是1個可以形成雙贏局面的互動。不期竟出現海峽軍演和飛彈橫空的衝擊。解嚴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不能不說在民主化的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挑釁,綠營的去中國化政策非僅故為歷史的遺忘和虛構,更是為台獨鋪路,在兩岸人民之間煽風點火。
紀念抑或是反紀念解嚴,從藍綠各執一詞即可見一斑,而這也原屬意料中事,然而歷史事實畢竟只有1個,不同的版本和詮釋愈紛歧,島內共有的歷史記憶就會出現變態,朝野對話的交集和共識,也可預見只會擴大流失、互信解組,島內島外對立的機率只會增強,衝突和風險係數則可能無限攀升。島內如此,以之觀察兩岸形勢的消長和發展又何嘗不然。解嚴20年,論者多矣,但多有局限,或入井觀天,或掘地藏首,但願多有能見其大者、遠者,為台灣謀,更為兩岸謀。
促進政治改革民主聯盟組織負責人頌薩、素里亞賽等,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願意有條件地支持新憲法。
是以紀念解嚴20周年,既不在追思蔣經國的「德政」,更不必推崇國民黨的執政經驗,況且天下唯有德、有能者居之,做不好下台是「公僕」的命運。是以紀念解嚴當在如何體認和詮釋決策者在當時的抉擇,是否具備充分的認知,其於台灣人民的福祉是否有利,順著解嚴的路向,是否可以看得到民主化的前景可期。解嚴當然也是還政於民,從威權體制向1個民選的政府過渡,有過渡即難免風濤和變數。易有卦,大人虎變、君子豹變。解嚴原是1個過渡,更係出自應變的思維,未來如何不可逆料。而虎變者必賴領導人的大刀闊斧,張大旗幟,方能有所作為;豹變者則賴參與者能奉職守闕,不因局勢丕變而生異心。然而蔣經國溘然謝世,虎變難為;國民黨分化於內,豹變見毀。解嚴而未能有一臨界控制,自是變數叢生,至此,台灣民主化已注定國民黨的自我裂解,每走1步必有一動盪。
固然,解嚴之初,民主深化非僅是許諾,更見諸於行事,確實可以感受到1個當時號稱「寧靜革命」的過程,確為台灣解嚴作出了美麗的註腳。然而,不可諱言在解嚴的同時,統獨之爭立即浮上檯面,省籍矛盾更是隨觸而發,民主共識非但未見擴大和深化,政治論述反而因此陷於裂解和對立。作為被統治者的抗爭論述,省籍和統獨矛盾原即是很有著力點的,解嚴後立即見諸宣洩,卻未見導引和分流,從而演化民粹,一呼而有百諾,政客群更樂此不疲,愚弄台灣人民陷於不公不義而乏自覺;解嚴後作為民主而開放的社會,政黨輪替更可見證政權無私,但因民粹作祟,政權輪替之後的官僚和檢警體制,但以藍綠分野,是非善惡等基本倫常全遭顛覆,黑金當道,人民基本福祉益受剝削,民主化原可預期的正當程序,全遭扭曲。這不能不說解嚴後諸般可以期待的願景,未能在政治轉型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而這不能不說是遺憾,並為台灣這20年來的整體發展明顯受挫,為之嘆息。
因為解嚴,台灣的大陸政策得以有了新的思維和基本框架,3不政策亦不得不轉向調整,兩岸兩會所以成立,辜汪會談得以成議,皆賴「國統綱領」和「92共識」的「1中各表」。準此,兩岸原可結束敵對狀態,加上台灣外向型的經貿體制,台商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愈見吃重,從台灣聯結對岸更是應有之義,也是突破統獨對立迷思的重要觸媒,然而「戒急用忍」既耽誤了台灣經濟轉型的機遇,也擱置了兩岸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關上了交流對話以及談判的窗口。台灣從政治上解嚴以迄今天民主化的發展,原可對北京凸顯台灣邁入民主體制的優勢,誘發大陸內部的政治改革,這會是1個可以形成雙贏局面的互動。不期竟出現海峽軍演和飛彈橫空的衝擊。解嚴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不能不說在民主化的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挑釁,綠營的去中國化政策非僅故為歷史的遺忘和虛構,更是為台獨鋪路,在兩岸人民之間煽風點火。
紀念抑或是反紀念解嚴,從藍綠各執一詞即可見一斑,而這也原屬意料中事,然而歷史事實畢竟只有1個,不同的版本和詮釋愈紛歧,島內共有的歷史記憶就會出現變態,朝野對話的交集和共識,也可預見只會擴大流失、互信解組,島內島外對立的機率只會增強,衝突和風險係數則可能無限攀升。島內如此,以之觀察兩岸形勢的消長和發展又何嘗不然。解嚴20年,論者多矣,但多有局限,或入井觀天,或掘地藏首,但願多有能見其大者、遠者,為台灣謀,更為兩岸謀。
促進政治改革民主聯盟組織負責人頌薩、素里亞賽等,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願意有條件地支持新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