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南亞國家雨季過後,是登革熱盛行的期間,旬日來和泰國近鄰的越南、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次第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病例數據。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越南送醫者達到2萬4255例,較去年同期增長23%。若以該惡疾死亡率15-50%伸算,不幸罹登革熱喪生的人數著實可觀,所耗費的社會成本尤其難以估量。因此我們再度緊急呼籲。大家一起來防杜傳染病流行,同時從治本著手,提升各國的公共衛生地位,把疾病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減到最低限度。
面對來勢洶洶的登革熱疫情,越南衛生當局除了積極動員各地醫療機構對病患治療,強化傳染病通報作業;更向上級呈報將防杜登革熱流行,列為國家級施政項目,提高實施力度。這是公衛體系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於這類急性感染型疾病,若不採取有效做法,治標與治本同時展開,不僅流行範圍擴大,弄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禍根不斷,繁衍綿延,形成惡性循環,問題滋大,東南亞是登革熱老窩的惡名,就是這樣累積而成的。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不幸受病毒感染而罹疾病患,會有高燒、惡寒、皮膚出疹,併有四肢痠痛、肌肉痛等症狀。如經轉變為出血性登革熱,則會血漿滲出,臨床上會出現腹水和肋膜腔積水。一旦疏於診治,發展到血漿滲出量變多時,患者可能呈現休克現象,皮膚濕冷、四肢冰涼、坐立不安、脈搏微弱。我們之所以不憚煩瑣陳述相關症狀,主要原因是登革熱甚容易誤以為是流行性感冒,或是受其他病毒感染,延誤了送醫時間。因此相關常識應廣為傳播,政府公衛機構或各類傳媒都有責任,讓各地民眾普遍知道,免得貽誤。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醫療資源相對貧乏,偏僻地區送診不易,民眾偶染輕恙多以拖延來解決。可是在登革熱流行的季節,若判斷偏差就會釀成大錯,切莫掉以輕心。
這次登革熱流行,各地衛生官員的危機意識較以往高,因此有提升防疫層級的建議,使居於制高點地位,來推動、實施、監督、獎懲等項目,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登革熱的傳播媒介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病毒必須藉由病媒蚊叮咬,才能從人傳給人。所以撲滅登革熱的途徑,就是全面、深入將兩種斑蚊,從幼蟲到成蟲清除乾淨。果能從點而線而面,把家屋內外或家屋附近盛水容器,和樹洞、竹洞、屋簷、排水溝清掃,且每周進行1次,病媒蚊失去孳生場所,登革熱就難以出現。但事情說來簡單,做起來就不容易,任何一處有所怠忽,就是失敗的漏洞,只有強化執行體系,才有貫徹的機會。東南亞區域遼闊,地方公衛機構執行能力不彰,居民公衛常識缺乏,如何克服困難,可謂無處不是考驗。
馬來西亞的公衛當局,將今年登革熱感染情勢險峻、病例比往年多,歸咎於氣候溫度偏高、豪雨次數頻仍,病媒蚊孳生場所無所不在,更增加了撲滅登革熱的困難。若干專家曾預估,今(2007)年會是登革熱最猖獗的1年,上半年的相關數據,就是這種說法有力的旁證。這段期間,柬埔寨公衛機構以該國兒童罹此急性感染疾病死亡者太多,造成束手無策的窘境,從上月就要求國際伸出援手。而新加坡雖說市面整齊清潔,但急性感染型疾病登革熱年年出現,病例不減反增,乃領悟非全面深入清除病媒蚊孳生場所不可。於是在疫情高潮期間,由政府發起對撲滅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的行動,隨時隨地展開宣導,讓居民建立正確觀念,採取行動。
若從危機便是轉機的角度切入,柬星對付登革熱的方式給予我們啟示:區域一體,公共衛生動員國際力量一起來做;撲滅病媒蚊孳生場所,是治本的辦法,各地行政體系責無旁貸。
面對來勢洶洶的登革熱疫情,越南衛生當局除了積極動員各地醫療機構對病患治療,強化傳染病通報作業;更向上級呈報將防杜登革熱流行,列為國家級施政項目,提高實施力度。這是公衛體系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於這類急性感染型疾病,若不採取有效做法,治標與治本同時展開,不僅流行範圍擴大,弄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禍根不斷,繁衍綿延,形成惡性循環,問題滋大,東南亞是登革熱老窩的惡名,就是這樣累積而成的。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不幸受病毒感染而罹疾病患,會有高燒、惡寒、皮膚出疹,併有四肢痠痛、肌肉痛等症狀。如經轉變為出血性登革熱,則會血漿滲出,臨床上會出現腹水和肋膜腔積水。一旦疏於診治,發展到血漿滲出量變多時,患者可能呈現休克現象,皮膚濕冷、四肢冰涼、坐立不安、脈搏微弱。我們之所以不憚煩瑣陳述相關症狀,主要原因是登革熱甚容易誤以為是流行性感冒,或是受其他病毒感染,延誤了送醫時間。因此相關常識應廣為傳播,政府公衛機構或各類傳媒都有責任,讓各地民眾普遍知道,免得貽誤。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醫療資源相對貧乏,偏僻地區送診不易,民眾偶染輕恙多以拖延來解決。可是在登革熱流行的季節,若判斷偏差就會釀成大錯,切莫掉以輕心。
這次登革熱流行,各地衛生官員的危機意識較以往高,因此有提升防疫層級的建議,使居於制高點地位,來推動、實施、監督、獎懲等項目,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登革熱的傳播媒介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病毒必須藉由病媒蚊叮咬,才能從人傳給人。所以撲滅登革熱的途徑,就是全面、深入將兩種斑蚊,從幼蟲到成蟲清除乾淨。果能從點而線而面,把家屋內外或家屋附近盛水容器,和樹洞、竹洞、屋簷、排水溝清掃,且每周進行1次,病媒蚊失去孳生場所,登革熱就難以出現。但事情說來簡單,做起來就不容易,任何一處有所怠忽,就是失敗的漏洞,只有強化執行體系,才有貫徹的機會。東南亞區域遼闊,地方公衛機構執行能力不彰,居民公衛常識缺乏,如何克服困難,可謂無處不是考驗。
馬來西亞的公衛當局,將今年登革熱感染情勢險峻、病例比往年多,歸咎於氣候溫度偏高、豪雨次數頻仍,病媒蚊孳生場所無所不在,更增加了撲滅登革熱的困難。若干專家曾預估,今(2007)年會是登革熱最猖獗的1年,上半年的相關數據,就是這種說法有力的旁證。這段期間,柬埔寨公衛機構以該國兒童罹此急性感染疾病死亡者太多,造成束手無策的窘境,從上月就要求國際伸出援手。而新加坡雖說市面整齊清潔,但急性感染型疾病登革熱年年出現,病例不減反增,乃領悟非全面深入清除病媒蚊孳生場所不可。於是在疫情高潮期間,由政府發起對撲滅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的行動,隨時隨地展開宣導,讓居民建立正確觀念,採取行動。
若從危機便是轉機的角度切入,柬星對付登革熱的方式給予我們啟示:區域一體,公共衛生動員國際力量一起來做;撲滅病媒蚊孳生場所,是治本的辦法,各地行政體系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