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由台灣貿協、泰國台商總會、台區電板電子公會共同舉辦的第2屆「曼谷泰國電子展」已告開幕。同時,越南派出「川亞工業園區招商說明會」的1個官方代表團,連日在台灣多處進行集資介紹。各類密集的展業活動,顯示出台商南進泰越,空間甚是寬廣,態度堪稱積極,將來的發展頗值得期待。其實,自從鴻海集團唱出選定河內設立集團全球第3大工業城。「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建成也已指日可待,所謂「南進」展業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各地資金和技術人力資源,都朝泰越集中,已蔚然成風。不同的只是有的台商大張旗鼓,有的卻如鴨子划水,越、泰和東盟各方面相信都在張開雙臂,熱誠歡迎。
台商南進,最符合於台灣當局胃口的說法,是中國投資條件日趨嚴苛、面臨出口退稅調降、缺水、缺電、高工資等負面因素衝擊。相關說法想必有若干依據,因此台商產業陸續出現外移東南亞風潮,且行動也明顯而積極。但是若單以分散中國生產基地風險,來看現階段台商絡繹進入東南亞投資,除了可以滿足台灣民進黨政府部分虛擬心理外,恐怕是窄化了東南亞生產環境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同時泰越當局在東盟—中國自貿區布建開展中,所得到的實際經驗,對於本身經貿前途的規劃,也有了更高明的調整。各方促使台商南進,應該有別於過去以南進取代西進政策的刻板思維,有意朝東盟諸國布局的台商,尤其不能輕忽客觀環境的變化。
越南於2007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東盟—中國10+1自貿區布建,也從「貨物貿易協定」進入「服務貿易協定」的階段,中國向東盟市場做了進一步開放,雙方經貿往來規模更大,2010年實現自貿區已然確定。這些條件使越南更適合從事跨境生產分工或供應的基地,單從地理位置看,由越南向北可快速到達中國「大西部」,往西行則是中南半島與東盟連接,經海運可抵「泛珠江三角洲」、台灣、「長江三角洲」上海、日本。也就是越南、泰國等,占據了亞洲快速成長區域的軸心位置,若再配合台商的優異生產及運籌能力,勢必更能發揮其效益,因此南進風潮呈現了新的契機,是有道理的。
近年來,亞洲快速成長,越、泰和東盟若干成員經貿表現令人側目,固是各國經之營之、力爭上游的結果。但其中最不可忽略的因素之1,是所謂「和平崛起」的中國,扮演了適當的推手角色。15年前中國和東南亞各國接觸之初,東盟方面對中國尚懷有戒心,到中國「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有了具體表現,以及「睦鄰、安鄰、富鄰」政策取得信任,並於2002年啟動10+1自貿區建設,終營造出亞洲經貿發展的基礎。泰、越產業轉型升級的條件趨於成熟,招商引資的表現較諸以往任何時期積極,根源於此。
鴻海集團選定越南做全球布局的基地之1,郭台銘董事長給越南的評價是「投資環境比想像好太多」,自有其依據。但若不是有20億人口、2010年將建成的世界最大自貿區、經濟規模僅次於北美及歐盟的1個龐大經濟體擺在眼前,恐怕不容易下這般結論。鴻海的決策和越、泰當局的努力,也會使亞洲跨國分工鏈板塊移動,可能邁入新的局面。尤其是,中國已經規劃好和東盟國家合作的層面,從雙邊合作、次區域合作、到與東盟整體合作,先後都已告啟動。在所謂「次區域合作」下,除了瀾滄江—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外,「十一五」計畫新增了「北部灣次區域合作」項目。就是要以環北部灣地區的城市和港口,做為中國和東盟聯結的紐帶。雙方有了暢通的陸海空交通建設,自貿區的運作才能落實完成。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台商進入泰、越和其他東盟地區展業,天地自然就更為寬廣。
台商南進,最符合於台灣當局胃口的說法,是中國投資條件日趨嚴苛、面臨出口退稅調降、缺水、缺電、高工資等負面因素衝擊。相關說法想必有若干依據,因此台商產業陸續出現外移東南亞風潮,且行動也明顯而積極。但是若單以分散中國生產基地風險,來看現階段台商絡繹進入東南亞投資,除了可以滿足台灣民進黨政府部分虛擬心理外,恐怕是窄化了東南亞生產環境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同時泰越當局在東盟—中國自貿區布建開展中,所得到的實際經驗,對於本身經貿前途的規劃,也有了更高明的調整。各方促使台商南進,應該有別於過去以南進取代西進政策的刻板思維,有意朝東盟諸國布局的台商,尤其不能輕忽客觀環境的變化。
越南於2007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東盟—中國10+1自貿區布建,也從「貨物貿易協定」進入「服務貿易協定」的階段,中國向東盟市場做了進一步開放,雙方經貿往來規模更大,2010年實現自貿區已然確定。這些條件使越南更適合從事跨境生產分工或供應的基地,單從地理位置看,由越南向北可快速到達中國「大西部」,往西行則是中南半島與東盟連接,經海運可抵「泛珠江三角洲」、台灣、「長江三角洲」上海、日本。也就是越南、泰國等,占據了亞洲快速成長區域的軸心位置,若再配合台商的優異生產及運籌能力,勢必更能發揮其效益,因此南進風潮呈現了新的契機,是有道理的。
近年來,亞洲快速成長,越、泰和東盟若干成員經貿表現令人側目,固是各國經之營之、力爭上游的結果。但其中最不可忽略的因素之1,是所謂「和平崛起」的中國,扮演了適當的推手角色。15年前中國和東南亞各國接觸之初,東盟方面對中國尚懷有戒心,到中國「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有了具體表現,以及「睦鄰、安鄰、富鄰」政策取得信任,並於2002年啟動10+1自貿區建設,終營造出亞洲經貿發展的基礎。泰、越產業轉型升級的條件趨於成熟,招商引資的表現較諸以往任何時期積極,根源於此。
鴻海集團選定越南做全球布局的基地之1,郭台銘董事長給越南的評價是「投資環境比想像好太多」,自有其依據。但若不是有20億人口、2010年將建成的世界最大自貿區、經濟規模僅次於北美及歐盟的1個龐大經濟體擺在眼前,恐怕不容易下這般結論。鴻海的決策和越、泰當局的努力,也會使亞洲跨國分工鏈板塊移動,可能邁入新的局面。尤其是,中國已經規劃好和東盟國家合作的層面,從雙邊合作、次區域合作、到與東盟整體合作,先後都已告啟動。在所謂「次區域合作」下,除了瀾滄江—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外,「十一五」計畫新增了「北部灣次區域合作」項目。就是要以環北部灣地區的城市和港口,做為中國和東盟聯結的紐帶。雙方有了暢通的陸海空交通建設,自貿區的運作才能落實完成。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台商進入泰、越和其他東盟地區展業,天地自然就更為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