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連日國際重要人物雲集,以亞太地區17國外交首長為主軸的高官先後到達,參加區域內一連串國際組織的會議。同時又展開雙邊或多邊接觸,分別表達對不同議題的立場和主張。由於今(2007)年是東盟成立40周年,同時東盟區域論壇也有集會,各類籌謀工作已到了關鍵時刻。加上東盟和亞太地區近年經濟成長勢頭紅火,因此國際間對馬尼拉的外交首長活動,給予相當程度關注,應不難理解,會議結果將影響及亞太地區的情勢,也屬必然。
東盟10國外長會議,為馬尼拉國際外交首長活動揭開了序幕,本屬外長年會適逢東盟組織將從以往鬆散的論壇形式,轉型為類似歐洲聯盟的法律實體,擁有對其會員國具約束力規章的最後準備時刻。東盟外長會各類意見彙整完成,依據東盟憲章藍圖,提交今年11月東盟高階層會議,由各國領袖批准。因此今年東盟外長年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值得注意的是,東主國菲律賓外長羅慕洛對於人權組織、決定議案的方式,力主列入憲章文本;另促使會員國妥善解決政治犯等敏感問題,都曾觸及。雖然外長會議後所發表的公報,彈性大,措詞柔和,但東盟成員背景並不完全相同,立場差異也顯著,仿歐盟精神炮製的憲章能不能順利過關,將來執行有沒有扞格,都受到廣泛的注意。輿論有以40年的東盟組織正處十字街口,來形容其處境者,不無道理。
國際注意馬尼拉外交首長活動的另1個焦點,是東盟區域論壇1年1度集會,美國國務卿賴斯本屆又告缺席。本來近30國外交領袖參與的對話平台,可接觸到的議題包羅廣泛,立論也可較為寬鬆,一向是可賓主盡歡的場合。但賴斯竟在3年內先後2次不能「撥冗」現身,既不合於美國以往用心經略亞太地區的傳統,也讓一向尊重美國立場、是美國第4大出口市場的東南亞國家覺得訝異。尤其今年會議中,安全問題最受重視,也是美國在「911事件」後把「反恐」擠進各種國際會議主題最力的做法。難怪東盟會和其他17個應邀出席的代表,包括中國、日本、俄羅斯、澳洲、韓國等外長,都深不以為然。外界雖能寬諒美國為兩伊、中東、以阿等問題的解決,已經頭焦額爛,賴斯頗有難以分身之苦。但是,布希總統上月才稽延了原訂9月在新加坡和東南亞領袖的會面,賴斯接著放棄馬尼拉行程,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聲望是不利的。顯然備多力分,美國的外交工作呈現了調度失靈的疲態。
對於布希、賴斯對亞太地區先後爽約,輿論不僅解讀為布希「冷落」了亞洲,還和中國獲得「加分」機會結合在一起,甚至連日本經貿居於下風也不無影響。美國彭博社陳述,中國只用7年時間,就和東盟10國在貿易方面增長了1倍,使以往對中國還存懷疑心理的經濟體,從經貿迅速成長中,就能體會得到中國對鄰邦的互惠用心。事實上,除了經貿實績,還有層次分明的東盟──中國合作計畫。包括從2002年起步,到2010年建成的10+1自由貿易區、力拱以東盟為主體的「亞洲16國自由貿易區」,到次第展開運作時,東亞必會出現亮麗面貌,屆時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就不再只是共同號召,而是由貧窮進入小康的通道。日、美在東南亞的支持者,一面目睹經貿活動升沉起伏,一面進入深層體會中國的然諾與誠信,曾慨乎言之,美國優勢地位動搖,是該做的輕忽了,不該做的做了一大堆。
東南亞地區政治、外交、經貿,經歷過長時期的煎熬考驗,終出現了一點生長的苗頭,覓到可能發展的方向。今後的變數仍多,衝擊也多,有待從成長的經驗中脫胎換骨,努力向前。
東盟10國外長會議,為馬尼拉國際外交首長活動揭開了序幕,本屬外長年會適逢東盟組織將從以往鬆散的論壇形式,轉型為類似歐洲聯盟的法律實體,擁有對其會員國具約束力規章的最後準備時刻。東盟外長會各類意見彙整完成,依據東盟憲章藍圖,提交今年11月東盟高階層會議,由各國領袖批准。因此今年東盟外長年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值得注意的是,東主國菲律賓外長羅慕洛對於人權組織、決定議案的方式,力主列入憲章文本;另促使會員國妥善解決政治犯等敏感問題,都曾觸及。雖然外長會議後所發表的公報,彈性大,措詞柔和,但東盟成員背景並不完全相同,立場差異也顯著,仿歐盟精神炮製的憲章能不能順利過關,將來執行有沒有扞格,都受到廣泛的注意。輿論有以40年的東盟組織正處十字街口,來形容其處境者,不無道理。
國際注意馬尼拉外交首長活動的另1個焦點,是東盟區域論壇1年1度集會,美國國務卿賴斯本屆又告缺席。本來近30國外交領袖參與的對話平台,可接觸到的議題包羅廣泛,立論也可較為寬鬆,一向是可賓主盡歡的場合。但賴斯竟在3年內先後2次不能「撥冗」現身,既不合於美國以往用心經略亞太地區的傳統,也讓一向尊重美國立場、是美國第4大出口市場的東南亞國家覺得訝異。尤其今年會議中,安全問題最受重視,也是美國在「911事件」後把「反恐」擠進各種國際會議主題最力的做法。難怪東盟會和其他17個應邀出席的代表,包括中國、日本、俄羅斯、澳洲、韓國等外長,都深不以為然。外界雖能寬諒美國為兩伊、中東、以阿等問題的解決,已經頭焦額爛,賴斯頗有難以分身之苦。但是,布希總統上月才稽延了原訂9月在新加坡和東南亞領袖的會面,賴斯接著放棄馬尼拉行程,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聲望是不利的。顯然備多力分,美國的外交工作呈現了調度失靈的疲態。
對於布希、賴斯對亞太地區先後爽約,輿論不僅解讀為布希「冷落」了亞洲,還和中國獲得「加分」機會結合在一起,甚至連日本經貿居於下風也不無影響。美國彭博社陳述,中國只用7年時間,就和東盟10國在貿易方面增長了1倍,使以往對中國還存懷疑心理的經濟體,從經貿迅速成長中,就能體會得到中國對鄰邦的互惠用心。事實上,除了經貿實績,還有層次分明的東盟──中國合作計畫。包括從2002年起步,到2010年建成的10+1自由貿易區、力拱以東盟為主體的「亞洲16國自由貿易區」,到次第展開運作時,東亞必會出現亮麗面貌,屆時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就不再只是共同號召,而是由貧窮進入小康的通道。日、美在東南亞的支持者,一面目睹經貿活動升沉起伏,一面進入深層體會中國的然諾與誠信,曾慨乎言之,美國優勢地位動搖,是該做的輕忽了,不該做的做了一大堆。
東南亞地區政治、外交、經貿,經歷過長時期的煎熬考驗,終出現了一點生長的苗頭,覓到可能發展的方向。今後的變數仍多,衝擊也多,有待從成長的經驗中脫胎換骨,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