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受到泰銖持續急速升值的衝擊,部分企業因為遭受虧損及短缺流動資金,被迫宣布停業及解僱員工。尤其是服裝、製鞋、皮革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勞工成本已較中國及越南等競爭國高。假若泰銖仍然漲不停,將使企業、就業及金融機構的不良債務(NPL)問題嚴重化,進而打擊國內消費放緩成長。
泰國各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可以由2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導致企業能持續經營和必須停業的因素,二是在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局勢下,泰國企業應如何進行調整。
2007年上半年,儘管國內消費增長放緩,以及工農業產值總體指數僅增長5.9%,低於去年同期的7.4%,但大部分重要產業,尤其是電子、汽車及鋼鐵等技術產品、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產值,在出口的支持下仍然良好成長。另一方面,服裝、珠寶首飾及水果罐頭等產業的產值卻減速成長,主因是競爭力下降和過度依賴出口,尤其是美國市場,泰銖升值嚴重打擊上述產業。此外,橡膠和鳳梨罐頭則受到產量下降的影響,以及貴金屬首飾被美國撤消普惠制優惠(GSP)。
除產業方面的影響因素外,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自身的因素也對其經營產生衝擊,從某些紡織廠必須停業,但其他同類企業的訂單量卻有所增加中可見一斑。反映出後者成功改進經營管理,如轉向生產注重設計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創建自主品牌,建立靈活的生產系統等。分析導致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停業的原因,發現上述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之前已有所減弱,且沒有積極進行調整。
觀察過去10年來泰國企業的發展狀況,發現泰銖升值並不是導致企業無法與外國對手相競爭的主因。企業競爭力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而成,包括價格、成本、產品質量和交貨效率等。在以價格競爭為主的市場上,企業必須設法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即是提高每單位投入的產出。雖然泰國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已得到改善,自2000年至2007年前5個月間平均增長約7%。不過,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過去相比卻沒有太大轉變,如鞋業僅增長0.2%、皮革業更下降了7.2%。目前,與主要競爭國相比,泰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較高,平均勞動力價格比越南高出約45%,比中國和印度高出約15%。為此,提高生產效率是幫助泰國能夠與上述國家相競爭的另一途徑。同時在泰銖趨向進一步堅挺的局勢下,業者必須調整經營管理,提高競爭力,以應付國際市場上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競爭。
(泰華農民研究中心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