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布希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6日藉由亞太經合會之便,安排了1場雙邊會談。原先受各方矚目的台灣入聯公投風波,僅得胡錦濤的1句話:「我向布希總統介紹當前台海局勢,他明確地表示,美方堅持反對改變現狀的立場。」從表象看,這顯然是胡錦濤爭取美國表態,美國堅持其一貫政策,既不支持北京的統一論述,但更反對台灣當局意圖改變台灣現狀的態度和想法。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台灣當局的態度究竟如何?中美雙方對台灣問題的共識又是如何?
可以看得很清楚,中美對台灣問題雙方立場並不一致,而且存有相當矛盾。在美國而言,似乎試圖為台灣當局製造的問題降溫,為向北京交代,又不得不做出明確的調整,此即自柯林頓以來一貫使用的字眼「不支持」,改為胡錦濤代言中的「反對」。通過胡錦濤的表述,這也表明胡錦濤同意維持台海現狀,和美國的立場趨同。合而觀之,中美之於台海現狀的表述,因陳水扁執意推動入聯公投,有轉趨一致的傾向,共識面已見擴大。
在對台灣的「態度」上,華府與其說支持台灣,不如說在「立場」上,更接近北京。美國所定義的「1個中國」在概念和實際的操作上,也愈向北京傾斜。美國也似乎得更看重北京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不能不尋求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北京為求明年奧運會順利舉行,也樂得通過美國批判台灣當局的冒進和「態度」上的「錯誤」,「反對」台灣當局走向台獨。中美最大的共識幾乎可以表述為:不能因為台灣當局的一意孤行以致影響中美共同的利益,美國對台灣一再設定紅線,其實是避開和北京攤牌。
雖然,美國不可能放棄台灣的戰略利益,美日安保同盟也不可能調整其戰略想定,台灣依然是美日「周邊有事」所界定的必要干預的對象。只是中美都不欲走向短兵相接的對抗局面,美國更深知台灣的戰略地位不是政治上的對抗而是戰略上的遏阻,是以台灣無論如何只能是籌碼,講得更現實點,不值得為台灣攤牌。就北京言,台獨問題無從退讓,有了反分裂國家法,更無從迴旋,真要逼上來也只有攤牌一途。陳水扁的入聯公投在美國的認知裡,顯然已逼近攤牌,這也是陳水扁出訪中美洲非但無法過境美國本土,並頻遭美國批判的根本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地緣條件固有其戰略地位,但陳水扁要藉此創造個人政治利益,就不可能不踢到鐵板。美國不會主動割捨台灣,但不可能被陳水扁假公投之名牽著鼻子走。如果台灣成為美國的燙手山芋,且因山芋實在太燙,美國只好選擇多戴1副手套隔熱。美台之間必要保持1個安全距離,不給陳水扁過境優遇非僅是對陳水扁個人的「懲罰」和「警示」,也預示未來台美關係,很難再取得美國的信任。台美之間的互動還有可能持續降格降等,至於借重美國的影響力,參與國際社會就更不可得。
陳水扁要以台灣名義入聯或馬英九的重返聯合國,在北京和華府眼中,幾乎如出一轍,其間若有區分,只是稱謂上的差異,但均嚴重衝撞了中美「1個中國」的基本共識和框架。美國不方便否認台灣人民行使公民投票的權利,但也深知這是台灣領導人藉由民粹綁架台灣人民的把戲。台灣就算通過了公投又如何,當然還是進不了聯合國,但在島內,卻可自行宣稱已完成合法化台灣獨立的民主程序。這非但是為台獨鋪路,更決定了非走台獨這條路不可。屆時美國想要攔阻只會更困難,也更難善後各種可能的不可測。
布胡會對台灣入聯公投可謂隻字未提,這既是冷處理也是軟處理,這是中美之間的另一共識,「1個中國」的框架看來已愈見收緊,也有意把台灣人民和陳水扁區隔開來。陳水扁當然還會持續反嗆,還會持續推動入聯公投,但對國際社會的發聲分貝,和能見度卻愈見黯淡,顯然沒有陳水扁的地位和分量。
可以看得很清楚,中美對台灣問題雙方立場並不一致,而且存有相當矛盾。在美國而言,似乎試圖為台灣當局製造的問題降溫,為向北京交代,又不得不做出明確的調整,此即自柯林頓以來一貫使用的字眼「不支持」,改為胡錦濤代言中的「反對」。通過胡錦濤的表述,這也表明胡錦濤同意維持台海現狀,和美國的立場趨同。合而觀之,中美之於台海現狀的表述,因陳水扁執意推動入聯公投,有轉趨一致的傾向,共識面已見擴大。
在對台灣的「態度」上,華府與其說支持台灣,不如說在「立場」上,更接近北京。美國所定義的「1個中國」在概念和實際的操作上,也愈向北京傾斜。美國也似乎得更看重北京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不能不尋求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北京為求明年奧運會順利舉行,也樂得通過美國批判台灣當局的冒進和「態度」上的「錯誤」,「反對」台灣當局走向台獨。中美最大的共識幾乎可以表述為:不能因為台灣當局的一意孤行以致影響中美共同的利益,美國對台灣一再設定紅線,其實是避開和北京攤牌。
雖然,美國不可能放棄台灣的戰略利益,美日安保同盟也不可能調整其戰略想定,台灣依然是美日「周邊有事」所界定的必要干預的對象。只是中美都不欲走向短兵相接的對抗局面,美國更深知台灣的戰略地位不是政治上的對抗而是戰略上的遏阻,是以台灣無論如何只能是籌碼,講得更現實點,不值得為台灣攤牌。就北京言,台獨問題無從退讓,有了反分裂國家法,更無從迴旋,真要逼上來也只有攤牌一途。陳水扁的入聯公投在美國的認知裡,顯然已逼近攤牌,這也是陳水扁出訪中美洲非但無法過境美國本土,並頻遭美國批判的根本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地緣條件固有其戰略地位,但陳水扁要藉此創造個人政治利益,就不可能不踢到鐵板。美國不會主動割捨台灣,但不可能被陳水扁假公投之名牽著鼻子走。如果台灣成為美國的燙手山芋,且因山芋實在太燙,美國只好選擇多戴1副手套隔熱。美台之間必要保持1個安全距離,不給陳水扁過境優遇非僅是對陳水扁個人的「懲罰」和「警示」,也預示未來台美關係,很難再取得美國的信任。台美之間的互動還有可能持續降格降等,至於借重美國的影響力,參與國際社會就更不可得。
陳水扁要以台灣名義入聯或馬英九的重返聯合國,在北京和華府眼中,幾乎如出一轍,其間若有區分,只是稱謂上的差異,但均嚴重衝撞了中美「1個中國」的基本共識和框架。美國不方便否認台灣人民行使公民投票的權利,但也深知這是台灣領導人藉由民粹綁架台灣人民的把戲。台灣就算通過了公投又如何,當然還是進不了聯合國,但在島內,卻可自行宣稱已完成合法化台灣獨立的民主程序。這非但是為台獨鋪路,更決定了非走台獨這條路不可。屆時美國想要攔阻只會更困難,也更難善後各種可能的不可測。
布胡會對台灣入聯公投可謂隻字未提,這既是冷處理也是軟處理,這是中美之間的另一共識,「1個中國」的框架看來已愈見收緊,也有意把台灣人民和陳水扁區隔開來。陳水扁當然還會持續反嗆,還會持續推動入聯公投,但對國際社會的發聲分貝,和能見度卻愈見黯淡,顯然沒有陳水扁的地位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