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澳洲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過逾旬的連串會議,終於9日非正式領袖會後落幕。這一不具約束性的開放組織,本屆集會曾經主辦國澳洲總理霍華德宣稱,是「澳洲有史以來主辦過的最重要國際會議」。但檢閱勞師動眾的不同層級聚合,雖發言盈庭,偶也出現就某一議題反覆辯難的場面。只是該會成立之初號稱促進經貿,近年則羼入非經貿議題,模糊了主旨,早為輿論所非議。今(2007)年一如往昔,成為流於形式的大拜拜,並無實質內容可言,再次使外界失望。
本屆澳洲主辦的亞太經合會年會,議程有地球暖化與溫室效應、重啟「杜哈」回合的世界貿易談判、反恐安全議題、防治流行疾病、建立食品安全合作論壇等。相關話題幾全是老面孔,且外界有「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能行」的印象,事實上亞太經合會並沒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縱能由非正式領袖會議通過、甚至列為閉會宣言的主要內容,但空任時光流過,議題並沒有能在亞太經合會體系下推動或實現,等於是虛應故事而已。霍華德在會前將年會重要性灌水的說法,可能是以此拉抬個人在亞太地區的地位,輿論殊少重視。
美國知名的「前鋒論壇報」於4日年會活動啟步,尚在資深官員會議階段,就撰文直指亞太經合會經過多年運作,流於表面形式,並沒有實質貢獻可言。歷來非正式領袖會議,已變成不僅食之無味,就連棄之也不可惜的國際宴會,以後由經貿部長出席即可,無須勞動各經濟體的領袖。前鋒論壇報率直表達看法,似不留情面,給東道主人難堪,但類似說法,並非今年輿論所強調,其實早已有之,只是昧於情勢者才抬舉了這場一年一度的盛會而已。
英國「經濟學人」曾在2006屆經合年會結束時就指出,從歷史經驗看來,該會總是「說的多、做的少」。亞太經合會組織成員涵蓋了全世界超過1/3的人口,以及1/2的經濟產出,其宗旨就是整合環太平洋盆地的經濟活動。只是歷經近半個世紀,成就有限,從歷來會議共識與之後行動,很容易得出「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袖會,只是1個浪費所有人的時間金錢」的結論。這種「社交性遠重於實質性」的國際論壇,雖供給高層相互私下交談機會,就某些雙邊或個別問題,進行高層對話,卻難滿足各方對經貿發展存殷望的絕大多數人。
再就個別議題看,上屆「領袖宣言」提及共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並指示資深官員做研究,向2007年屆非正式領袖會提出報告。此由美國即興提出的議題,事實上在2006年屆會後兩星期,不待研究如何做,歧見已呈表面化。今年舊事重提,結果無論使用何種名稱、強調何種利基,以亞太經合會1個不具約束性的開放論壇,要推動具體行動計畫,是違反組織精神的做法。難怪在資深官員會、部長級會等場域,都是各方歧見仍深,沒有具體結論,在非正式領袖會的閉幕宣言中,縱以言詞掩飾歧見,還是沒有結果的結果。
以氣候變遷的議題而論,相關主題若干年來由各方專家學者各說各話,找不出真正原因,沒有為各方翕服的定論。在亞太經合會年會中,卻由當年不肯在「京都議定書」上簽署的澳洲,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問題做安排、提主張,令人覺得幾乎沒有正當性。何況美、俄、中等大國,對於地球暖化、溫室效應,各有本身立場和研究體系做依據,縱在所謂宣言上承諾畫押,將來又如何規範檢驗。
一年一度的亞太經合會曲終人散,「杜哈」談判、防治流行性疾病、反恐等議題年年出現,對於在力爭上游的亞太開發中國家,在經貿上卻得不到助力,這個大而無當的國際組織,似乎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本屆澳洲主辦的亞太經合會年會,議程有地球暖化與溫室效應、重啟「杜哈」回合的世界貿易談判、反恐安全議題、防治流行疾病、建立食品安全合作論壇等。相關話題幾全是老面孔,且外界有「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能行」的印象,事實上亞太經合會並沒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縱能由非正式領袖會議通過、甚至列為閉會宣言的主要內容,但空任時光流過,議題並沒有能在亞太經合會體系下推動或實現,等於是虛應故事而已。霍華德在會前將年會重要性灌水的說法,可能是以此拉抬個人在亞太地區的地位,輿論殊少重視。
美國知名的「前鋒論壇報」於4日年會活動啟步,尚在資深官員會議階段,就撰文直指亞太經合會經過多年運作,流於表面形式,並沒有實質貢獻可言。歷來非正式領袖會議,已變成不僅食之無味,就連棄之也不可惜的國際宴會,以後由經貿部長出席即可,無須勞動各經濟體的領袖。前鋒論壇報率直表達看法,似不留情面,給東道主人難堪,但類似說法,並非今年輿論所強調,其實早已有之,只是昧於情勢者才抬舉了這場一年一度的盛會而已。
英國「經濟學人」曾在2006屆經合年會結束時就指出,從歷史經驗看來,該會總是「說的多、做的少」。亞太經合會組織成員涵蓋了全世界超過1/3的人口,以及1/2的經濟產出,其宗旨就是整合環太平洋盆地的經濟活動。只是歷經近半個世紀,成就有限,從歷來會議共識與之後行動,很容易得出「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袖會,只是1個浪費所有人的時間金錢」的結論。這種「社交性遠重於實質性」的國際論壇,雖供給高層相互私下交談機會,就某些雙邊或個別問題,進行高層對話,卻難滿足各方對經貿發展存殷望的絕大多數人。
再就個別議題看,上屆「領袖宣言」提及共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並指示資深官員做研究,向2007年屆非正式領袖會提出報告。此由美國即興提出的議題,事實上在2006年屆會後兩星期,不待研究如何做,歧見已呈表面化。今年舊事重提,結果無論使用何種名稱、強調何種利基,以亞太經合會1個不具約束性的開放論壇,要推動具體行動計畫,是違反組織精神的做法。難怪在資深官員會、部長級會等場域,都是各方歧見仍深,沒有具體結論,在非正式領袖會的閉幕宣言中,縱以言詞掩飾歧見,還是沒有結果的結果。
以氣候變遷的議題而論,相關主題若干年來由各方專家學者各說各話,找不出真正原因,沒有為各方翕服的定論。在亞太經合會年會中,卻由當年不肯在「京都議定書」上簽署的澳洲,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問題做安排、提主張,令人覺得幾乎沒有正當性。何況美、俄、中等大國,對於地球暖化、溫室效應,各有本身立場和研究體系做依據,縱在所謂宣言上承諾畫押,將來又如何規範檢驗。
一年一度的亞太經合會曲終人散,「杜哈」談判、防治流行性疾病、反恐等議題年年出現,對於在力爭上游的亞太開發中國家,在經貿上卻得不到助力,這個大而無當的國際組織,似乎是有點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