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當台海兩岸在為陳水扁的入聯公投和民進黨的正常國家決議文升高緊張之際,東亞的南北韓則又向全世界上演了一齣超越分裂、握手言歡的大戲,好戲。繼千禧年初金大中破冰訪問北韓之後,時隔7年,南韓總統盧武鉉也前往平壤,與北韓獨裁強人金正日舉行3天的高峰會。別出心裁的是,盧武鉉和夫人在全球媒體的見證之下,半個世紀來首次以國家元首的身分,象徵性地徒步穿越冷戰時期的軍事分界線暨38度線,前往平壤。盧武鉉在走過38度線後,發表了感性的講話,誓言要推倒這條代表著分裂民族之牆的軍事分界線,並走向大韓民族的和平與繁榮。不同於柏林牆的戲劇性倒塌,盧武鉉的意思是,南北韓要依靠更多的人主動穿越這條線,和平對話溝通,最終,「這1條線會被去掉,壁壘也被垮塌」。
半個世紀的分離,南北韓已經發展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觀,南韓依靠著經濟奇蹟和民主體制,全然成為繁榮富強的發達國家,西方陣營的1部分;而北韓在金日成、金正日父子近乎封建獨裁的統治之下,窮兵黷武,經濟落後,災難不斷,民不聊生,被美國總統布希列為世界邪惡軸心國的成員之1。難怪南韓代表團前往平壤,還要自帶汽油和一些應急的食品,用於電視轉播的衛星,以及給北韓官員送禮的農產品。但是,儘管體制根本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聯合國也有合法的兩個席位,但南北韓有1個最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雙方都認為大韓民族的血濃於水,大韓民族的終極目標是統一團圓,這就構成了盧武鉉繼金大中之後再次走訪北韓,與金正日舉行高峰會的民意基礎所在,也構成了南北韓自韓戰後,避免1次又1次戰爭風險的深層原因所在。
這次南北韓高峰會,集中在朝鮮半島和平、南北經濟合作、推動半島無核化的3大議題之上。不能否認,政治人物作出令全球矚目的大動作,必然有一些小算盤。對盧武鉉而言,國內治理政績不佳,領袖風格遭到質疑,年底也會卸任而去,在睽違7年之後,才跟上金大中的腳步,延續陽光政策,似乎有點太晚,也可能是要為自己的任期留下1點能夠記載史冊的遺產,比如與北韓簽訂終戰和平條約等等。對金正日而言,他還是這次高峰會的幕後主導,儘管他知道南北韓的高峰會,將增加南韓經濟繁榮、民主自由對北韓社會的衝擊,因為在「貨比貨,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的效應下,北韓民眾可能會拋棄金氏王朝的洗腦宣傳,對南方「心嚮往之」,但金正日已經清楚,北韓經濟已到崩潰邊緣,要維持統治,必須進行改革,放棄核武優先的窮兵黷武,與南韓握手,可以改變北韓的國際形象,有助於同美國的修好,權衡之下,還是伸出友誼之手。
當然,全世界也不要有太高的期待,以為盧武鉉走過了38度線,這條軍事分界線就名存實亡了,南北韓的統一進程就啟動了。半個世紀的敵對分裂,體制的巨大差異,不是靠領袖人物的一兩次握手就可以癒合傷口,弭平分歧的。但是,只要雙方有誠意形成非戰的和平共識,消除戰爭的隱患,尤其是大規模核武的隱患,南北韓就會進入一種和平競爭、良性循環的歷史階段,這對保存其民族的元氣,累積其社會的發展,在美國和中國兩個超級大國的全球利益爭奪中,持守中立,贏得最佳戰略位置。
不管是7年前的金大中,今天的盧武鉉,還是不變的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彼此的握手,都要克服一種誘惑,那就是以我為大,以我為尊,而是要服從民族最終統一的最高目標,服從和平對話的目標,這是不容易的。反觀兩岸,如果雙方的領導人也能如此認同,問題就好辦多了。更直率地說,陳水扁如果在卸任前,想的是如何奠定兩岸分裂的基礎,鋌而走險搞一套會引發戰爭的台獨把戲,那極有可能成為台灣的歷史罪人;同樣,如果胡錦濤想的是,新中國的建立靠毛澤東,改革開放靠鄧小平、江澤民,要超越他們,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這樣一來,兩岸還會有什麼和平統一的進程?
盧武鉉、金正日的峰會,給朝鮮半島的和平帶來積極的意義,也給兩岸互動帶來了正面的啟示。歷史在等待,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為了兩岸永久的和平發展,兩岸哪一個領袖,可以有勇氣先跨越台灣海峽的中線?
半個世紀的分離,南北韓已經發展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觀,南韓依靠著經濟奇蹟和民主體制,全然成為繁榮富強的發達國家,西方陣營的1部分;而北韓在金日成、金正日父子近乎封建獨裁的統治之下,窮兵黷武,經濟落後,災難不斷,民不聊生,被美國總統布希列為世界邪惡軸心國的成員之1。難怪南韓代表團前往平壤,還要自帶汽油和一些應急的食品,用於電視轉播的衛星,以及給北韓官員送禮的農產品。但是,儘管體制根本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聯合國也有合法的兩個席位,但南北韓有1個最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雙方都認為大韓民族的血濃於水,大韓民族的終極目標是統一團圓,這就構成了盧武鉉繼金大中之後再次走訪北韓,與金正日舉行高峰會的民意基礎所在,也構成了南北韓自韓戰後,避免1次又1次戰爭風險的深層原因所在。
這次南北韓高峰會,集中在朝鮮半島和平、南北經濟合作、推動半島無核化的3大議題之上。不能否認,政治人物作出令全球矚目的大動作,必然有一些小算盤。對盧武鉉而言,國內治理政績不佳,領袖風格遭到質疑,年底也會卸任而去,在睽違7年之後,才跟上金大中的腳步,延續陽光政策,似乎有點太晚,也可能是要為自己的任期留下1點能夠記載史冊的遺產,比如與北韓簽訂終戰和平條約等等。對金正日而言,他還是這次高峰會的幕後主導,儘管他知道南北韓的高峰會,將增加南韓經濟繁榮、民主自由對北韓社會的衝擊,因為在「貨比貨,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的效應下,北韓民眾可能會拋棄金氏王朝的洗腦宣傳,對南方「心嚮往之」,但金正日已經清楚,北韓經濟已到崩潰邊緣,要維持統治,必須進行改革,放棄核武優先的窮兵黷武,與南韓握手,可以改變北韓的國際形象,有助於同美國的修好,權衡之下,還是伸出友誼之手。
當然,全世界也不要有太高的期待,以為盧武鉉走過了38度線,這條軍事分界線就名存實亡了,南北韓的統一進程就啟動了。半個世紀的敵對分裂,體制的巨大差異,不是靠領袖人物的一兩次握手就可以癒合傷口,弭平分歧的。但是,只要雙方有誠意形成非戰的和平共識,消除戰爭的隱患,尤其是大規模核武的隱患,南北韓就會進入一種和平競爭、良性循環的歷史階段,這對保存其民族的元氣,累積其社會的發展,在美國和中國兩個超級大國的全球利益爭奪中,持守中立,贏得最佳戰略位置。
不管是7年前的金大中,今天的盧武鉉,還是不變的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彼此的握手,都要克服一種誘惑,那就是以我為大,以我為尊,而是要服從民族最終統一的最高目標,服從和平對話的目標,這是不容易的。反觀兩岸,如果雙方的領導人也能如此認同,問題就好辦多了。更直率地說,陳水扁如果在卸任前,想的是如何奠定兩岸分裂的基礎,鋌而走險搞一套會引發戰爭的台獨把戲,那極有可能成為台灣的歷史罪人;同樣,如果胡錦濤想的是,新中國的建立靠毛澤東,改革開放靠鄧小平、江澤民,要超越他們,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這樣一來,兩岸還會有什麼和平統一的進程?
盧武鉉、金正日的峰會,給朝鮮半島的和平帶來積極的意義,也給兩岸互動帶來了正面的啟示。歷史在等待,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為了兩岸永久的和平發展,兩岸哪一個領袖,可以有勇氣先跨越台灣海峽的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