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17大10月15日召開,這次會議除人事換屆、政治方針調整,還有1個重要的焦點,就是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帶來重大的轉折。這次中共17大3大焦點議題,政治指導方針在交鋒中早已清晰,最高層人事議題在妥協中漸顯明朗,唯有經濟議題,有會前的濃雲和會後的迷霧。
中共的全國黨代表大會,自是最大的政治大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大會,除了主義之爭和人事之鬥,經濟政策也會隨著指導方針的調整和人的變更,作出重大改變。過去3次代表大會無不如此,這次也不會例外。
但過去15年間的3次代表大會,開幕前夕基本上都是紛爭平息,經濟處於基本穩定狀態。比如中共14大是鄧小平南巡講話,擺平姓社姓資之爭,掀起開放新高潮;中共15大前夕是決意高舉鄧理論旗幟,經濟體制尋求重大突破;中共16大是在全球經濟一枝獨秀的背景下,決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尋求20年繁榮穩定。
這次中共17大前夕,中國經濟保持著超高速發展,整體上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農業出現豐收之勢,工業經濟仍保持活力,國家財稅收入大增。但在高速成長中,宏觀調控政策失效,經濟亮起偏熱的黃燈,通脹開始由威脅變成現實,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價格狂升,帶來不穩定的壓力。而在對外經濟方面,又有貿易平衡壓力進一步加大,國際收支平衡壓力加大等問題。也可以說,中共17大前的經濟問題叢生,有別於過去多次代表大會前夕。
於此,溫家寶內閣包括溫家寶本人,其掌控經濟領域的能力上,在中共17大相關的籌備活動中,受到多方面的批評和質疑。政界和經濟界相信,今年以來的大部分宏觀調控措施,都沒有產生應有的作用,經濟穩定發展已成大問題。
中共17大的籌備和召開,延緩了經濟的治理,放慢了宏觀調控的步伐。這是因為從上到下都要換屆,有人要保位,有人想升遷,沒有人願意明確承認宏觀調控的失誤和失效。於是調控中出現了部門、領域、中央和地方不協調的現象,經濟政策開始有了搖擺。這一切,織就了中共17大前的經濟濃雲。
中共17召開之後,濃雲很快可能消散,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可能佈滿密霧。
首先,是這次大會將把「科學發展觀」定為中共新的指導方針,並寫進中共黨章之中。所謂「科學發展觀」,其實主要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思路,其基本是以人為本,注重民生,讓全社會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注重統籌協調兼顧,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等。中共17大之後,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必須隨之作出重大的、方向性的修正,出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轉折。
另一方面,按照傳統,中共17大決定了中共最高層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人事,也就決定了來年春天政府換屆的基本佈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受到一定壓力,顯示倦勤之意後,現在轉任他職的可能性減小,留任下屆總理似成定局。但整個國務院副總理和國務委員的班子,都要大換人馬。按中共領導層的意見,希望揀選1位有經濟能力和手腕的人物,來出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同時安排多位新副總理。事實上也就是經濟領導陣容,要出現全面更新。
而在中共17大的召開,到明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有大約4個月的時間,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預調期,也是內閣的看守期、人事的過渡期。在這樣1個階段中,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迷霧,希望能漸漸散去。
但可以預期,一旦中共17大閉幕,北京當局,必須對一系列未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課題,作出強勢的回應。比如面對全球性的物價高揚,當局可能開始直面通脹,安排一系列緊縮性調控;又比如在中共17大之後,經濟領域中的改革,可能有回應式的措施出台,而地方政府方面,也將有表態性的順應動作。現在的關鍵,只看中共17大如何驅雲散霧了。
中共的全國黨代表大會,自是最大的政治大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大會,除了主義之爭和人事之鬥,經濟政策也會隨著指導方針的調整和人的變更,作出重大改變。過去3次代表大會無不如此,這次也不會例外。
但過去15年間的3次代表大會,開幕前夕基本上都是紛爭平息,經濟處於基本穩定狀態。比如中共14大是鄧小平南巡講話,擺平姓社姓資之爭,掀起開放新高潮;中共15大前夕是決意高舉鄧理論旗幟,經濟體制尋求重大突破;中共16大是在全球經濟一枝獨秀的背景下,決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尋求20年繁榮穩定。
這次中共17大前夕,中國經濟保持著超高速發展,整體上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農業出現豐收之勢,工業經濟仍保持活力,國家財稅收入大增。但在高速成長中,宏觀調控政策失效,經濟亮起偏熱的黃燈,通脹開始由威脅變成現實,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價格狂升,帶來不穩定的壓力。而在對外經濟方面,又有貿易平衡壓力進一步加大,國際收支平衡壓力加大等問題。也可以說,中共17大前的經濟問題叢生,有別於過去多次代表大會前夕。
於此,溫家寶內閣包括溫家寶本人,其掌控經濟領域的能力上,在中共17大相關的籌備活動中,受到多方面的批評和質疑。政界和經濟界相信,今年以來的大部分宏觀調控措施,都沒有產生應有的作用,經濟穩定發展已成大問題。
中共17大的籌備和召開,延緩了經濟的治理,放慢了宏觀調控的步伐。這是因為從上到下都要換屆,有人要保位,有人想升遷,沒有人願意明確承認宏觀調控的失誤和失效。於是調控中出現了部門、領域、中央和地方不協調的現象,經濟政策開始有了搖擺。這一切,織就了中共17大前的經濟濃雲。
中共17召開之後,濃雲很快可能消散,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可能佈滿密霧。
首先,是這次大會將把「科學發展觀」定為中共新的指導方針,並寫進中共黨章之中。所謂「科學發展觀」,其實主要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思路,其基本是以人為本,注重民生,讓全社會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注重統籌協調兼顧,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等。中共17大之後,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必須隨之作出重大的、方向性的修正,出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轉折。
另一方面,按照傳統,中共17大決定了中共最高層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人事,也就決定了來年春天政府換屆的基本佈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受到一定壓力,顯示倦勤之意後,現在轉任他職的可能性減小,留任下屆總理似成定局。但整個國務院副總理和國務委員的班子,都要大換人馬。按中共領導層的意見,希望揀選1位有經濟能力和手腕的人物,來出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同時安排多位新副總理。事實上也就是經濟領導陣容,要出現全面更新。
而在中共17大的召開,到明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有大約4個月的時間,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預調期,也是內閣的看守期、人事的過渡期。在這樣1個階段中,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迷霧,希望能漸漸散去。
但可以預期,一旦中共17大閉幕,北京當局,必須對一系列未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課題,作出強勢的回應。比如面對全球性的物價高揚,當局可能開始直面通脹,安排一系列緊縮性調控;又比如在中共17大之後,經濟領域中的改革,可能有回應式的措施出台,而地方政府方面,也將有表態性的順應動作。現在的關鍵,只看中共17大如何驅雲散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