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巨磁阻效應 2科學家獲物理獎

2007-10-10 12:22:1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本報綜合9日外電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費爾(右圖上,路透社)和德國科學家格倫貝格(右圖下,路透社)共同獲得。得獎原因是二人將近20年前同時發現巨磁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簡稱GMR)效應,使電子儲存媒介硬碟的體積近年大為縮小,全球數十億人得以使用輕薄短小的電腦、及像MP3和iPod數位影音播放器等科技產品,是近代資訊科技上的重大突破。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頌詞中指出,巨磁阻效應「可視為大有可為的奈米科技的第一個真正應用」,「此現象的應用讓硬碟資料讀取技術出現革命性發展」,「也在各種磁感應器和新一代的研發上扮演要角」。
 
巨磁阻科技讓電腦業者得以研發讀取電腦硬碟資料的高靈敏度讀取頭,硬碟體積也從而縮小,廠商近年來因此能夠競相推出尺寸小了許多的筆記型電腦、個人影音播放器等數位科技商品。
 
現年69歲的費爾目前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研究聯合小組的科學主任。68歲的格倫貝格現任職於德國猶利克研究中心。兩人將可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泰銖5,000萬元)獎金,頒獎典禮於12月10日舉行。
 
格倫貝格獲知得獎後接受瑞典媒體訪問時表示,他很高興能和格倫貝格分享諾貝爾獎殊榮。近年來的電腦科技發展證實,巨磁阻科技具有重要的貢獻。他和費爾在1988年率先發現巨磁阻效應,亦即磁力出現非常微弱的變化時,會導致電阻出現極大的改變。
 
硬碟讀取頭是以掃描方式解讀存取在硬碟磁區上的資料。硬碟越小,每個磁區的面積也越小、磁力越微弱,必須利用更靈敏的讀取頭才能讀取更密集儲存在硬碟上的資料。有了巨磁阻科技,就可讓讀取頭讀寫儲存在較小硬碟上的資料,這意味資料可以更密集的方式儲存,也就是用更小的硬碟裝更多的資料。
 
費爾和格倫貝格發現巨磁阻效應後,其他研究人員和工程師隨即開始研發應用巨磁阻技術的硬碟讀取頭。第一個利用巨磁阻技術的硬碟讀取頭在1997年問世,旋即成為業界的標準技術。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