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聯社」曼谷電,福特汽車公司和馬自達汽車集團9日說,他們在泰國的共同生產事業,將投資逾5億美元,開設1座新的微(Small)型汽車廠。外電強調這項投資,將是從2006年9月以來外國對泰的最大宗投資。也是繼上(8)月中旬中國最大的海爾電業集團,宣布計畫打造泰國為其區域家電生產中心以來,另項具相當規模的外國生產事業在泰國展業。邇來亞洲新興經濟體表現亮麗,泰國也因外資絡繹投入而不落人後,相關消息自足以令人振奮。
由福特、馬自達兩大汽車公司聯合出資在泰國開設新的微型車廠後,預計相關事業的產能,將告增長,從每年可生產17萬5000輛增至27萬5000輛。生產事業產能上升,正是繁榮興盛的具體指標,意義是非同尋常,可給各方帶來信心和希望。近年東南亞若干重要市場快速擴張,促成原在機動車輛生產方面就具備相當基礎的泰國,得以快速成長。從汽車零組件研發製造開始,繼而獲美日大汽車公司垂青,先後前來開設適合於東南亞地區使用的新汽車廠。因此早在2004年初,在日本廠商全球化布局和亞洲車系研發中心策略經營下,泰國已逐漸成為亞洲微型車生產基地;另也是市場銷售的主軸。這回美日兩大公司聯袂再投入相當資金生產微型車,勢必為內、外銷市場的發展,添加相當的動能。
福特和馬自達兩大公司合資經營泰國汽車事業,早從2003年10月就告開始。當時福特以美系車種數一數二角色的地位,插足於亞洲日系車種天下。其執行長福特(Bill Ford)毫不諱言,福特與馬自達合資的投資案,將是福特汽車進軍亞洲市場的1個重要指標。而馬自達公司則有意在滿街已是日系車種的亞洲汽車市場,契入福特的美系車種標籤,將能脫穎而出,引領風騷。經之營之,終發現當年的眼光不錯;由10人座休旅車轉型生產微型車,對泰國國內外市場都有貢獻,成就了泰國目前生產微型車輛的領先地位。美日系車種的兩大公司加碼投資泰國微型汽車生產,無論在時機選擇和市場拓展方面,又1次表達了遠見。
泰國位於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心臟地帶,近年東南亞地區若干重要市場積極擴張,為泰國汽車業不斷飛快成長,注入極大動力。從2004年起,每月出口紀錄都以2位數字增加,旺季時月增75%已屢見不鮮;在內銷方面,2003年銷售成長30%,賣掉53萬3000輛。這些令人側目的數字,更刺激了有關方面的豪情壯志,一面唱出要全力增產汽車,把泰國打造成「亞洲底特律」;一面盡可能改善環境,使人力資源、稅賦、土地都具有一定競爭力。今(2007)年官方統計,上半年超過20歲的泰國人,有自己汽車的人口已逾1400萬,占總人口的31%。當此時際若業者徘徊瞻顧,必會貽誤商機,福特、馬自達的選擇是有道理的。
尤其是,泰國的汽車生產環境相對良好,一直有知名汽車公司絡繹前來找投資機會。消費者想得到的日系車種,如本田、豐田、三菱、鈴木,都有將泰國列為重點亞太製造基地的計畫。競爭者既多,投資項目就得精準、快速和確實,才有勝算。在此之前,本田公司投資2700萬美元,拓展其在泰國的摩托車研究發展中心;另在泰所設汽車廠,則增資約1億9000萬美元增加產能,這些行動,相對顯得保守,相信是公司決策者另有考慮。
從整體發展看,大環境對汽車工業的開拓是有利的、是應努力向前的。不過國際油價的繼續攀高、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國際政客對新興經濟體的別懷鬼胎,又是亞洲經濟的障礙。在多變的情勢下,美日車系的大公司資金技術繼續投入泰國,鼓舞了人心,必有正面的影響。
由福特、馬自達兩大汽車公司聯合出資在泰國開設新的微型車廠後,預計相關事業的產能,將告增長,從每年可生產17萬5000輛增至27萬5000輛。生產事業產能上升,正是繁榮興盛的具體指標,意義是非同尋常,可給各方帶來信心和希望。近年東南亞若干重要市場快速擴張,促成原在機動車輛生產方面就具備相當基礎的泰國,得以快速成長。從汽車零組件研發製造開始,繼而獲美日大汽車公司垂青,先後前來開設適合於東南亞地區使用的新汽車廠。因此早在2004年初,在日本廠商全球化布局和亞洲車系研發中心策略經營下,泰國已逐漸成為亞洲微型車生產基地;另也是市場銷售的主軸。這回美日兩大公司聯袂再投入相當資金生產微型車,勢必為內、外銷市場的發展,添加相當的動能。
福特和馬自達兩大公司合資經營泰國汽車事業,早從2003年10月就告開始。當時福特以美系車種數一數二角色的地位,插足於亞洲日系車種天下。其執行長福特(Bill Ford)毫不諱言,福特與馬自達合資的投資案,將是福特汽車進軍亞洲市場的1個重要指標。而馬自達公司則有意在滿街已是日系車種的亞洲汽車市場,契入福特的美系車種標籤,將能脫穎而出,引領風騷。經之營之,終發現當年的眼光不錯;由10人座休旅車轉型生產微型車,對泰國國內外市場都有貢獻,成就了泰國目前生產微型車輛的領先地位。美日系車種的兩大公司加碼投資泰國微型汽車生產,無論在時機選擇和市場拓展方面,又1次表達了遠見。
泰國位於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心臟地帶,近年東南亞地區若干重要市場積極擴張,為泰國汽車業不斷飛快成長,注入極大動力。從2004年起,每月出口紀錄都以2位數字增加,旺季時月增75%已屢見不鮮;在內銷方面,2003年銷售成長30%,賣掉53萬3000輛。這些令人側目的數字,更刺激了有關方面的豪情壯志,一面唱出要全力增產汽車,把泰國打造成「亞洲底特律」;一面盡可能改善環境,使人力資源、稅賦、土地都具有一定競爭力。今(2007)年官方統計,上半年超過20歲的泰國人,有自己汽車的人口已逾1400萬,占總人口的31%。當此時際若業者徘徊瞻顧,必會貽誤商機,福特、馬自達的選擇是有道理的。
尤其是,泰國的汽車生產環境相對良好,一直有知名汽車公司絡繹前來找投資機會。消費者想得到的日系車種,如本田、豐田、三菱、鈴木,都有將泰國列為重點亞太製造基地的計畫。競爭者既多,投資項目就得精準、快速和確實,才有勝算。在此之前,本田公司投資2700萬美元,拓展其在泰國的摩托車研究發展中心;另在泰所設汽車廠,則增資約1億9000萬美元增加產能,這些行動,相對顯得保守,相信是公司決策者另有考慮。
從整體發展看,大環境對汽車工業的開拓是有利的、是應努力向前的。不過國際油價的繼續攀高、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國際政客對新興經濟體的別懷鬼胎,又是亞洲經濟的障礙。在多變的情勢下,美日車系的大公司資金技術繼續投入泰國,鼓舞了人心,必有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