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應把握趨於繁榮昌盛的新契機

2007-10-18 09:26:0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和亞洲開發銀行目前發表的1項進步報告說,亞太地區已進入「小康世紀發展目標」的常軌。一般情勢包括到2015年時,貧窮人口將較目前減半在內,顯然時代對亞洲國家趨於有利。對本身前途多有期待的有心人而言,無疑會感覺到「時來運轉」的機會終於顯現苗頭,非常值得欣慰。但從另一角度看,幸福不會天上掉下來,提升國家地位的壓力,也已落於雙肩,努力奔向前程,此當其時。
   
在這項名為「小康世紀的發展目標:亞洲暨太平洋2007年的進步」的報告中,陳明亞太國家在扶助赤貧行動上已得到成效。尤其在緩解收入貧窮方面,若干國家擺脫了國民過「一日一美元」式低下生活的日子,進入經濟迅速成長的階段。聯合國相關機構,一向將掃除收入貧窮做為區域經濟成長的重要目標之1。經過多方努力,亞太地區以具體數字,顯示除了部分經濟體還待繼續努力外,若干國家的成就更形成帶領區域發展的先驅,發揮拖拉的效果尤其令人側目。
   
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表現,多受到注意,其中特別是中國部分,除了緩解貧窮,更是把握住發展的竅門,有效應用成長條件。證諸於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國今年經濟成長尤其強勁,在美國經濟成長因受次級房貸影響,使得全球景氣蒙上一層陰霾的時際。中國今年將得以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的展望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3國,合計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將近2分之1。相關說明,等於是聯合國和亞銀調查的旁證,足堪使人對亞太區域經濟進步,深信不疑。
   
亞太地區的國民教育、性別平等、抵抗愛滋病毒入侵等,則是亞銀和聯合國報告中指出,其進步明顯的項目。事實上,如果國民教育沒有表現,國民文盲比率偏高,社會的進步是沒有基礎的。如果國民素質差,人力資源水準不能適時提升,工作潛力就難以發揮,一切發展自然也就談不上了。所謂貧、弱、愚、劣,往往是牽連在一起的惡性循環,無疑也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聯合國和亞銀的調查重點擺在扶助貧窮和改善國民教育上,可以說是把握住國家社會發展的方向,亞太區域對於這些項目的努力,自不可以輕忽鬆懈。
   
相關報告中,對於亞太區域內保健和公共衛生的水準,是直率表示不滿意,認為是進步中的瑕疵,其有此表示,並不難理解。到目前為止,區域內還有19億人沒有安全的衛生設施,提供合格飲用水的進度緩慢,兒童營養不均衡,以及包括肺結核、瘧疾、霍亂等在先進國家中少見的流行疾病,不時仍會出現,甚至於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這些指摘,不待相關報告表明,一般居民都能做見證,也是生活水準低落的標籤,相信許多人都會引以為內心的痛楚。以往是財政狀況差,政府和民間幾無餘力從事環境改善,當然也頗不乏誤用、錯用預算的事實。於今客觀進步已成為事實,就應該更加努力。
   
亞銀和聯合國發展計畫署所提的報告,以亞太地區為範圍,似乎廣泛了一點,但東南亞地區對本身的進步是普遍感覺得到的。這些國家長久以來殷望有發展的機會,現在已經有了進步的苗頭。無論認為這些趨於興盛的現象,是屬於「時來運轉」還是努力經營的結果,或者時運與共同努力的原因都有,畢竟是時機降臨了。面對新的情勢,各方面難免於欣喜,當然也是可喜的事情。不過不要因而放過這個難逢的機會,區域組織尤其要發揮提示和整合的力量,締造新的繁榮昌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