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學童推動防範天災的觀念

2007-10-21 16:44:5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由聯合國國際兒童教育基金、紅十字會總會等機構,日前在曼谷召開的1項校園學童「防範重大天災危機教育會議」,經連日磋商、溝通和經驗交流,已告落幕。學童防災教育並不陌生,國民教育機構中歷來也各以不同方式辦理過。但是像這次由聯合國機構出面主辦,以國際會議方式來推動學童防災教育,卻是少見的行動。顯然透露國際肯定經由校園傳授、教導防範天災的做法,並以提升會議層次強調其重要性,用心非同尋常,希望相關議題能夠即時付諸實施,發揮充分的功能。
 
在曼谷的3天會議中,兒教基金的「區域緊急情況教育專家」奧文格頓特別強調:2004年發生的南亞空前大海嘯、2005年巴基斯坦超強地震等天災造成無可彌補的生命財產損失,是讓舉世認識災難危機教育重要性的觸媒,現場實景和災民求告無門的現象,讓大家真正了解大海嘯、大地震的威力和可怕,不僅是文字、圖片、影象而已,乃是隨時隨地可能再出現的情境。雖然各種天災預測的精準度,即使在目前還難以預料何處將會發生不可抗力的天災,將相關情況無所保留的呈現,會徒亂人意,給心頭增添恐懼感。但認識不可抗力天災的若干真象、事先就知道萬一禍事臨頸如何趨吉避凶,總可以發揮相當鎮定的力量,在瞬間找到避險的機會,將損失減輕。所以聯合國考慮再三,還是動員相當人力物力,推動校園學童防災教育會議。
 
全面推展校園防災教育,並不是現在才有的項目,當代校園中也曾認真舉辦過大規模的類似活動。譬如,20世紀50年代期間,美國曾對學童實施「閃避與遮蓋」的防災教育。不過當時所防避的災害來自人禍,防範的主題是核子爆炸和擴散,教導學童遇到核災難時如何躲過。由於第2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受到盟軍施以原子彈攻擊,其殺傷力、震撼力不僅使日本向盟國提出無條件投降,也令人間驚悚不已。加上隨後原子威力延伸,核能應用更趨於廣泛,災變隨時有發生的可能,防核災變隨之受到重視。而由當時所推展,包括校園防核教育在內的一系列措施頗收效果,影響深遠,到現在還流傳於社會。相信聯合國方面是受到這類活動的啟迪,換1個主題,推出了這次校園防範天災課程,無論如何是件可以肯定的事情。
 
學校教育有無可取代的浸潤力如延伸力,從童稚維啟蒙直到畢業離校後的終生學習觀念,都可從校園播種,並發揮不同程度的功能。主辦機構規畫,學校體系將增添防災內容於競賽、遊戲、講故事等科目的教材,讓學童領會在地震、海嘯、山洪暴發等輪番破壞區域的天災中逃命。兒教基金的專家們過去3年曾對此議題反覆辯難,開始階段專家們還多有瞻顧,經過多方論證,才決定將災害危機教育和學校安全議題立案,使之居於中心位置。由此可見兒教基金當局有備而來,決策過程是周延的。
 
尤其,校園是社區的中心,對社區成員有相當凝聚力量,也是教師和意見領袖與社會交互影響的場所之1。防災課程的內容經由學童帶回家庭,逐步擴散,必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發揮一定的作用。成人對社會各方面出現的防災文宣,天災的可怕、天災警報系統的運作等,往往有意或無意間忽略了,幾使防災活動變成了虛應故事。但若家中孩童從校園裡帶回來的防災種切,家中長輩似乎不能不聽,相關問題也難以拒不做答覆。於是學童受教,家長受影響,防災活動落實,這是另一介面的浸潤力、延伸力。
 
南海大海嘯吞沒了南亞11國的23萬人口和無數財產,是在防災一片空白下所產生的後果。經過3年努力,防災預警設施等已陸續到位,但相關觀念還缺如,東亞天災多,從校園做防災活動,可謂正確的選擇和做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