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默默推展對台灣柔性宣傳

2007-10-25 09:11:3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從海外中國人的立場,觀察中共17大的動向,除了一般都會注意的人事更迭、政策方向之外,最關心的1個重點就是「如何對待台灣」。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是引爆起大火燎原的星星之火,如處理得宜,也可能在危機之中出現轉機。真正和解的結局,要兩岸人民心悅誠服,但中國當局的態度也是關鍵因素之1。從近日若干線索看來,北京在策略上有了一些轉變,而且著重對台灣人民中支持民進黨的所謂綠營施展軟工夫。
  
胡錦濤兩年前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4點意見」,即堅持「1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反對台灣分裂活動絕不妥協。表面看來,與先前的立場似無實質改變,但「胡4點」著重在第3點的推進,著重兩岸交流,爭取台灣民心。
  
在「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層次上,當局對在中國的台商、台胞、學生等,給予若干優遇,讓這些人把身受的好感反映回到台灣。很不幸,最近接連發生了幾樁台商被「吃掉」的大案,如新光天地公司等,這些案例如不能好好處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可就要落空了。
  
另1種方式是透過文字、圖片和電子媒體,對台灣展開心戰。以17大為例,不再祇是善頌善禱,歌功頌德;也不再是長篇累牘的官樣文章,而是出之以貌似中立、乃至「小批評,大幫忙」的手法。沒有正面去稱揚胡錦濤是如何英明偉大,溫家寶是如何勤政愛民,而只強調他們都是在「戰爭年代」以後才崛起政壇,而且曾嚐過「苦頭」的人物,使得「和平振興」似乎更有根據,至少和「鎗桿子裡出政權」的老一輩大大不同。
  
此外,更推崇新一代人物,不僅年富力強,而且都「有文化」,不再是專斷無知、蠻幹硬幹的老八路。「科學發展觀」即可證明。
  
這些宣傳重在消除台灣人民對中共的疑懼,尤其是文革和天安門慘案,那些血跡斑斑的劣績,至今未能認真平反,其實這正是兩岸交流難以水乳交融的根本原因。民進黨搞台獨,即以此作為「去中國化」的理由。
  
海外的台獨活動,早年有所謂「社會主義台獨」,甚至鼓吹在台灣展開都市游擊戰。但暴力路線行不通,轉而為「民主鬥爭」、「選舉鬥爭」。
  
17大有38個代表團,為表示開放氣象,各代表團定時開放容許媒體採訪。但惟有解放軍、武警、台灣和中央直屬機關這4個團,暫時尚未開放,可見台灣是和「軍事機密」同等看待。
  
可是,台灣團裡的台籍代表,曾任第15屆中央委員的林麗韞透露,「全國台聯會接待過不少民進黨人士」。其中包括彭明敏、黃信介、許信良和呂秀蓮。她還幫助過1位「目前在台上的民進黨政要」,處理在中國的一些事情,該政要對她表示感激。連副總統呂秀蓮的大名都可以公開,這個「在台上」的政要,除了陳水扁還會有誰?
  
北京一再喊話,願意和不搞台獨的民進黨人士對談,祇要不違背「一中」原則就行。陳水扁的回應是,接受「一中」,就是投降。林麗韞的話,往好處想,是重提這一段「香火緣」;表示共產黨多年前就不排斥民進黨,如今不妨再談談。往不好處想,是提醒該政要,是否有甚麼見不得人的話柄,小心會宣之於眾。其中奧妙,大可玩味。
  
近年形勢,大陸與台灣對比,一長一消,一強一弱,十分顯然。中國的柔軟姿態,內可以消解台灣人民的戒懼,外可以爭取國際的好感,比起陳水扁沒有本錢又要倔強的態度來,聰明多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