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李光耀之言而觀其行的感受

2007-10-26 09:52: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19日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新加坡分校舉辦的國際領導人論壇上,接受與會者提問表示:「我兒子當總理,我必須離開內閣,他(指李顯龍)明確表示我不能參與決策。我只能當督導,只能當他的資料庫,因為我有參政50年累積下來的經驗。」
  
其所以有這樣的提問,是因為新加坡政府網站上,雖稱李光耀和另1任總理吳作棟為資政,但仍把兩人名字列於內閣名單中。
  
李光耀對此作進一步說明,社會要進步,就要靠經驗的累積和知識的傳承。這點東、西方社會的出發點截然不同。西方人透過著書立說,把新發明新見解傳播開來,而中國人卻是把獨門之秘或技術只傳給子女或徒弟,無法發揚光大。李光耀指出,新加坡勤於借鑒他國成功模式,讓後人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李光耀批評中國人世襲傳統之阻撓進步和發展,是一針見血的。這種陋習特別常見於醫藥方面,獨得的秘方絕不外傳,成為世襲傳子傳孫的維生之道。或把獨得的藥方分由幾房子孫掌管,每年約定時間相見,將藥合成。在民間演藝承傳方面,四川的「變臉」表演甚至傳子不傳女,以免演藝之秘落入外姓之手,所以直到今天,四川變臉藝術仍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李光耀雖批評中國人的世襲傳統,他本人卻是1名世襲的高手。他本來一心一意要把兒子李顯龍培養為1個有出息的領袖,以接任他總理的職位,不料兒子卻患了癌病,只好把總理職位傳給親信吳作棟,吳作棟一直坐在新加坡總理的座位上逾10年,等到李顯龍病癒後才卸職的。也幸而李光耀能握得住權力,等兒子來接班,否則他的權位早落入其他政治家之手,他也無法完成由兒子世襲權位的東方傳統,使新加坡不及於亂,一直有令人滿意的發展。
  
應該說,李光耀最大的功勞,是使新加坡成為1個獨立的共和國,實際上是1個城市小邦,其特色是與馬來西亞分開來,不受民族衝突和傳統拉經濟後腿的影響。大家知道,60年代末期,新加坡每到下午即戒嚴,因剛發生了大坡、小坡大馬路民族流血衝突,受害者主要是華人,這樣一來,生意不能做,如何發展經濟?
  
李光耀通過多次與英國的談判,終於在1965年正式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國,使新加坡可以在他直接領導下結束騷亂,實現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也正因為如此,新加坡才繁榮起來,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在亞洲幾乎已可與日本並駕齊驅。
  
由於有成就,有觀察力,李光耀料事如神,也常敢言人所不敢言。早在幾十年前,他便公開發表,中國要解決台灣問題,不可能操之過急,那是幾十年後的事。幾十年過去了,證明李光耀當年並沒有說錯。
  
在19日舉行的國際領導人論壇上,他說到中美關係,說中美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主要看今後美國如何和中國打交道。他說現在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他們的第1外語是俄文,但未來的領導人的第1外語將是英文。美國領導人現在忙於處理伊拉克、伊朗、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北韓等國際課題,他們再過20年回頭來看,將發現1個與今日全然不同的亞洲,以及全然不同的亞洲經濟組合。他的意思是,美國人是不可能把中國人當敵人的。
  
鄧小平生前也很欣賞李光耀,因為李能抓住大權,限制了反對黨發展,等於實行專政,但新加坡仍是個民主國家。而政府抓了一切,但經濟開放的,並沒有扼死民主,這一點鄧小平要學也學不到,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而李光耀站在岸上笑。
  
李光耀其實政治出身是左翼,在實踐中,他發現左的種種是經濟發展的羈絆,乃逐步擺脫左的危害性,甚至表現反共立場,而他最後的政治模式,是深得共產黨專政之妙,卻拋棄社會主義,而努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終於有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新加坡,也成就了新加坡獨有的經濟經驗。
  
這正是新加坡的成功,給了新加坡人一種驕傲感,由是使新加坡人生出特殊的優越感,有時給其他地方的人感到一種淺薄、浮誇的意味,這也許是李光耀經驗中所未曾預料到的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