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權力換代形成「超穩定和平結構」

2007-10-29 09:42:2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17大已經落下帷幕,政治局常委人選也已經出爐,除了已到年齡屆退的曾慶紅、吳官正、羅幹之外,其餘常委都留任,並擔任原職,海內外矚目的政治新星習近平和李克強從封疆大吏進入權力中樞,而賀國強與周永康接替吳、羅,擔任中紀委和政法委書記,9頭馬車的常委架構跟16大沒有兩樣。而進入政治局的新人,不是京滬等重鎮的第1把手,就是未來的新副總理,5年一度的中共政壇大換位,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令人驚喜之處,用1句話概括,維持胡溫體制不變。
  
海外媒體評論17大,圍繞的主題就是胡錦濤大權在握之際,還剩下多少江澤民陰影,從中委到政治局常委的人事安排,到底多少是江系人馬,多少是胡系人馬。與往常不同的是,輿論不再提所謂的上海幫,而把習近平為代表的「太子黨」歸入江系的範疇,以與胡錦濤的團派系統做出區隔,這樣,也就為未來圍繞習、李兩派的「繼續權鬥」,大做文章事先有了鋪墊。不管中共怎麼營造團結氣氛,海外輿論就是要用兩派的鬥爭模式來套,這樣才有文章可做,才可以把北京黑箱刻板的權力交替描繪得有聲有色。
  
這種情況,是由中國政治黑箱作業的特徵所決定。不過,人事安排的結果證實海外輿論所言,所謂的「儲君之爭」是媒體炒作而已,胡錦濤沒有指定接班人,他也沒有這個權限指定接班人,習、李進入常委,是年輕化的必要舉措,但他們的排名都在老常委之後,並沒有異軍突起的效果,更何況他們在軍中沒有任何職位,未來誰執掌牛耳,仍將是1個漫長的過程。
  
透過17大人事安排的表面,可以窺透中共權力思維的框架,那就是中共的集體領導、集體負責的體制已經正式成型,強人政治宣告式微。從16大至今的5年中,海外媒體對於中共黨內鬥爭的報導不計其數,尤其對於跟遠華走私案有牽連的賈慶林,以及主管意識形態的李長春,更有相當多的負面報導和猜測,有的媒體更對主政廣東的政治局委員張德江發起了「驅張運動」,但事實證明,他們非但沒有下台,反而是繼續高升。由此可見,中共在最高決策過程中,早就形成集體拍板、共同負責的模式,不會讓某1個人做替罪羔羊,只要不是涉及年齡、健康,或者重大的貪瀆醜聞,就不會被「中途清洗」。這與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已經截然不同,劉(少奇)鄧(小平)林(彪)在文革中被打倒,胡(耀邦)趙(紫陽)在改革開放時代被罷免,人事變化可謂腥風血雨,哪是今天這樣「和諧」?這種現象的積極意義是維持決策和執政的穩定,在黨內建構起和諧的氣氛,避免你死我活的動盪不安,使權力的交替在安全穩定漸進的過程中實現。不容否認,放眼世界,在威權主義統治的國家當中,中國是第1個摸索出和平穩定進行權力交替的國家。
  
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帶來了相當負面的因素。因為這種集體拍板、共同負責、榮辱與共的權力轉換模式,導致黨內高層的利益訴求高度一致,這就基本杜絕了類似哥巴徹夫、葉爾欽這樣具備強烈個人特質的領袖,帶動整個黨改變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大膽地說,未來不管誰上位,習近平也好,李克強也好,絕對不會成為海外所期待的「激進改革者」,而只能在鄧江胡的改革基礎上循序漸進。個人的浪漫主義,必須要服從集體的工具理性。另外,由於習、李初涉江湖,從中央委員跳到常委,其他的明星政治局委員也是如此,因此無論誰接胡錦濤的班,還需要在工作中經受磨練,不可能在短時間裡得到軍委的任職,這就導致另外1種可能性,胡錦濤在5年後的18大中可能繼續擔任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的職位,換句話說,中共集體領導的「超穩定結構」,將決定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緩慢進行,而胡錦濤時代可能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