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費龐大和「經濟堪憂」的聯想

2007-11-06 09:34: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華爾街股市一時的升沉,不一定能反映長期的經濟走勢。不過,在聯邦準備基金會10月31日宣布降息後,道瓊工業指數11月1日反而重挫362.14點。降低利息通常是有利股市上揚,這次的變化,顯示投資人對通貨膨脹的憂慮,更從種種數據中可以看出「經濟堪憂」的前景。
  
石油價格近周來暴漲,每桶破96元,「百元噩夢」近在眼前。基本原因固然是求過於供,供應量趕不上需求量。但其中仍有人為操縱,甚至故意減產等因素。
  
土耳其因受到伊拉克境內庫德族侵擾邊界,一度動員部署,揚言不惜對伊用兵,劍拔弩張,一場新戰爭幾乎就要爆發;中東地區緊張氣氛急劇升高,油價應聲而漲。幸經各方協調,局勢暫告緩和,但油價居高不下,恰如俗語所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油價驟起之後不能驟落,世界各國包括台海兩地,大嘆油荒,短期間難期好轉。
  
美國是世界經濟的龍頭,興衰振靡,影響都是全球性的。市場上「經濟堪憂」的心態,一大部分就是「憂」在美國。
  
有人說,「世間沒有好的戰爭,沒有壞的和平」。斯言也,似乎過於籠統,把嚴重而複雜的問題過分簡化了,但如果單就眼前的戰爭而言,得與失,好與壞,應該不難判斷。
  
從2001年911驚爆至今,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投下的戰費,已超過8000億元。根據中立性研究機構「戰略與預算估算中心」推計,到今年年底,美國打伊戰的財務支出將超過了越戰的耗費。越戰的結果是甚麼?
  
布希總統周前向國會提出460億元緊急撥款的要求,使得2008年度用於伊、阿兩國的戰費達到1964億元。緊急撥款是為了加強美軍購置防彈衣、裝甲運輸車輛等,以減少「自殺炸彈」襲擊的損害。支援前線作戰,義不容辭,可是,這樣「無底洞式」的填下去,何日方是了局?
  
已經花掉8000億元,換來了甚麼?伊拉克人抱怨他們現在的日子並不比海珊在位的時候好。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好幾百萬,不同教派、種族之間的內戰已經發生。美軍佔領得到的回應,是越來越疏離的冷漠,越來越升高的仇視。
  
對美國本身而言,戰爭是莫大的消耗,不談人命的犧牲,單單是財力物力的損耗,已經是得不償失,影響到「基本面」了。
  
大量戰費勢必排擠了其他需要的開支。民主黨佔多數席次的國會,通過了有關兒童健康保險等法案,遭布希否決。白宮所持的理由是,擔心開支無度,政府難以負荷。同時也批評民主黨有意擴大政府的職能,重蹈「大政府」之失。
  
行政部門的顧慮固然言之成理,但與軍費相比,為全國兒童健康都能保險,應該更合乎「熱情的保守主義」精神。難怪在許多不同場合,諸如災區重建,或興建新的學校、醫院、圖書館、教堂、慈善事業,人們無意中會發出感嘆,「只要伊拉克停戰一天,省下的錢就夠了」。
  
安邦定國的大計,不應單從金錢上衡量;可是,錢若花得太多,花了又未必見到效果,就不能不精打細算一番。
  
若干激進人士和團體的反戰示威,不一定引起普遍的回應。可是,當人們想到,布希7年前就職時,美國政府尚有歲計賸餘,如今卻是重債纏身。布希上台時,汽油每加侖1.46元,如今逼近4元關口。大多數老百姓也許不明白高深的政略戰略,搞不清複雜的經濟學理,但大家會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去思考,去比較。
  
「經濟堪憂」恐怕不止是經濟問題。明知打不出結果而仍要繼續打下去,這場戰爭才真正堪憂。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